大士爺、鳳梨與繪本:一門課程如何啟動終身學習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一位學姊向我伸出了手,邀請我一起在社區大學開設一門課。她知道我對地方有些了解,而她自己則擅長繪本。於是,我們開始了一場關於在地課程的奇妙旅程。
課程的萌芽:從三個元素說起
老實說,我搬來這裡沒多久,對這片土地的認識還很淺。一開始,腦中只浮現了三個模糊的畫面:一個是氣勢磅礡的大士爺祭典,一個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廣播電台,還有那香甜多汁的鳳梨。學姊聽完,興奮地說:「這就夠了!我們可以用這些元素,結合繪本,設計一門特別的課程。」
我對繪本的使用有個小小的堅持:它不能只是點綴,而必須是串連課程的靈魂。它需要有清晰的邏輯,與我們的在地探索緊密相連。
探索的藍圖:讓學習像一場冒險
課程的核心,就是讓學員成為自己的探險家。我設計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流程,像一張尋寶地圖,引導大家一步步深入在地:
實地走讀: 我們不只是聽課,而是用腳步去丈量土地。帶著學員們走入街巷,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感受這片土地的呼吸。
資料蒐集: 走讀後,學員們會動手整理,訪問在地人,把親身經歷與觀察到的細節,變成有用的資訊。
成果分享: 最後,大家會把這些豐富的資料,化作一張張海報或精美的印刷品,驕傲地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
這個過程,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套可帶著走的「探索方法」。我們希望培養的,是學員們主動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如何去認識一個地方,或者任何一個感興趣的事物。
從教學到反思:這趟旅程的更深層意義
在課程設計完成後,我突然回想起寫碩士論文的日子。我開始思考:如果這門課本身就是我的研究對象,那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我意識到,重點不在於學員們為什麼來上課,而在於他們如何去探索、整理和呈現,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最有價值的。
於是我把這段寶貴的經驗,整理成了一篇論文。這不是為了炫耀,而是想把這份實務經驗,提煉出一套可以被分享、被參考的「方法論」。我希望它能證明,在成人教育和非正式學習的領域,這種將興趣和自由融入學習的模式,是多麼可行且有意義。
學習,不只在教室裡
這套方法論與成人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我們相信,每個成年學習者都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課程的目的不只是填鴨,而是要激發他們自主探索、批判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他們親身觀察、動手整理、反思經驗,並將其轉化成自己的作品時,他們培養的不再是單一知識,而是一種可以運用到生活各個層面的能力。
這門課程,讓我知道我在成人教育領域的學習沒有白費。它教會我如何將理論化為實踐,將學術背景與實務經驗完美整合,最終形成一套可分享的教育策略。
溫馨結語:學習,是一場永無止盡的冒險
透過這次課程設計與反思,我深深體會到,成人教育的價值,從來就不只是知識的累積。它更像是一座橋樑,連接了理論與實務,讓我們能將所學化為實際可操作的方法論。
從走讀、資料蒐集到成果呈現,這個流程不僅培養了學員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讓我將自己的學術與實務經驗融會貫通。它證明了,我在成人教育上的努力,都轉化成了實實在在的力量。這股力量,不僅能應用在社區大學的課堂,也能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最終,它讓我更堅信:自主性、實踐性與終身學習能力,是成人教育中最動人的核心價值。
這趟旅程,讓我們明白學習永遠不該只是課堂上的事,而應該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刻,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生命的探險家。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