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農業預言】當我們只剩下一顆藥丸,食物還剩下什麼?

Anne
·
·
IPFS
·
這是我實際務農一年,並透過論文研究後,對臺灣農業的真實感受與對未來的預言。我曾參與政府的「農業師傅團」,親身接觸到這片土地的困境與希望。大多數人看不到農業背後的結構性問題,但我深信,這些趨勢正一步步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超乎你想像的未來。

一場關於食物的革命:從「斤」到「克」的價值轉變


臺灣農業,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最根本的困境,就是勞力短缺。傳統農活是體力活,烈日當頭,彎腰駝背,加上「看天吃飯」的不確定性,年輕人難以忍受。這讓農業人口急速老化,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農業開始導入科技。溫室、自動灑水系統、智慧監控...這些技術試圖用資本與技術來取代純粹的勞力。然而,這也帶來了新的矛盾:農業的生產成本大幅增加,門檻越來越高。一個大型溫室的建置費用動輒數百萬,這對想投入的青農來說,是巨大的財務壓力。

我曾看過農民如何精緻化他們的耕作。為了確保香瓜的品質,他們會「疏果」,讓一株藤蔓只結一顆果實,將所有養分集中,確保每一顆香瓜都香甜可口。這當然提升了品質,也讓農產品的價格隨之上漲。這種從追求「一分地收穫多少斤」轉變為**「一顆果實能賣多少價值」**的思維,是當代農業最核心的變革。



當食物不再是食物:結構性的低薪與高成本


你或許會問,既然農產品能賣到好價錢,為什麼農民還是缺工?這就是農業最根本的結構性問題。農民能給的工資遠低於其他行業,甚至只能是最低薪資。這種低薪與缺工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機械化

農民為了減少人力依賴,只好投入大筆資金購買農業機械。但這帶來一個新的困境:**機械化的成本增加,工人的薪水卻沒有跟著提高。**因為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受限,農民無法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因此只能壓低人力成本,以維持微薄的利潤。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農業永遠缺工,因為工人無法透過這份工作賺取足夠的報酬,而農民也無力支付更高的工資。

同時,現代人對健康的追求,也改變了農業的生產模式。許多青農開始採用有機或友善耕作,放棄農藥和化肥。這雖然生產出更健康的農產品,卻也帶來了更高的成本。沒有農藥,就必須承擔更嚴重的蟲害損失,導致產量不穩定;有機認證和土壤檢測,則需要額外的金錢與時間。這些額外的成本,最終都會反映在零售價上,讓健康的食物變得更昂貴。

你或許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從其他管道獲取營養?沒錯,這正是我們正在經歷的趨勢。現代生醫科技發達,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營養素被製成藥丸或營養品。這些產品繞過了土地、天氣、人力等複雜因素,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來維持身體的基本運作。



未來食物物語:一場無情的風雨


綜合以上種種趨勢,我大膽地預言一個科幻般的未來,它真實且殘酷。

未來的世界將會有兩種人:

一種是**「生存者」**。他們是社會的大多數,為了生存,他們不再吃傳統的食物,而是依賴由生醫科技製造的營養膠囊或高效率營養液。這些藥丸精準提供每日所需,沒有味道,沒有情緒,但足以維持生命。

另一種是**「享樂者」。只有極少數的富人,才能負擔得起「真正的食物」**。他們在豪華的「古食餐廳」裡,品嚐由精緻農場生產、悉心照料的有機蔬菜。對於他們來說,食物不再是必需品,而是一種奢侈品、一種身分地位的象徵、一種連結過去的儀式。

這並非危言聳聽。看看現今的社會,美國的窮人因為只能負擔便宜的高熱量食物而導致肥胖。而我們的有機蔬菜、水果,價格也越來越高,逐漸成為奢侈品。我們與食物的連結,正在一點一滴地被切斷。這是我對農業的預言,也是對我們社會的警示。當我們只追求效率與成本時,我們是否也失去了最珍貴的東西?當風雨來臨,當我們唯一能依靠的,只有那一顆沒有味道的營養藥丸時,我們還剩下什麼?

Made by Gemini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