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
59 篇文章
Anne

最後的餐桌

這篇是GTP寫的,另一篇是Gemini寫的

标签活跃作者
  • 李易安
    李易安

    記者/譯者

    白鼬筆寬麵
    白鼬筆寬麵

    立志當一道義大利麵,做一個溫暖的麵麵 (創作/書評/影評/樂評//專業/觀察文)隱藏甜點文?

    蔚藍天空
    蔚藍天空

    文字音樂創作者劇場人 閱讀音樂影視分享

  • 廖珮岑
    廖珮岑

    森林地理雙碩士,關注人與環境的互動。曾獲雲門流浪者計畫、時報和鍾肇政報導文學獎。從鷹獵文化切入,在蒙古和中亞流浪一段時間後,對遊牧文化產生濃厚興趣。持續記錄圍繞台灣猛禽的各種保育議題。文章散見轉角國際、野灣人文保育專欄、上下游副刊等。peiliao1120[@]gmai.com

    棠菓屋 Evie
    棠菓屋 Evie

    大家好! 我是Evie 想用文字來記錄生活與甜點 & 營養學知識, 請大家多多指教~

Anne

未來食物物語

第一章:早餐的哲學 李子彥的清晨,從一抹微冷的藍光中開始。他從睡眠艙中起身,走向潔淨的無塵室廚房。早餐是經過奈米技術精確調配的「能量膠囊」。這顆膠囊濃縮了今日所需的全部維生素、礦物質與蛋白質。他將它輕巧地放入口中,配著一杯由植物工廠萃取的「蘋果風味飲」。膠囊沒有味道,但風味飲在舌尖上模擬出清新的果香。窗外,巨型植物…

Anne

【未來農業預言】當我們只剩下一顆藥丸,食物還剩下什麼?

這是我實際務農一年,並透過論文研究後,對臺灣農業的真實感受與對未來的預言。我曾參與政府的「農業師傅團」,親身接觸到這片土地的困境與希望。大多數人看不到農業背後的結構性問題,但我深信,這些趨勢正一步步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超乎你想像的未來。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審查農業用地變更作太陽光電設施使用涉及生態檢視指引(草案)」專家意見

太陽光電設置的過程中,可能因改變土壤、微氣候、日照等環境條件,而影響一個地區原有的生態或改變一塊農地原本的狀態。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農牧產業的氣候調適與社會安全

今(2024)年九月,日本面臨了三十年來,最嚴重的稻米短缺,甚至限制民眾買米的數量。這與日本的糧食生產政策有關,但同時天災帶來的災損,也增加政府調控產量的困難。台灣也同樣必須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災害,那我們的農業可以怎麼辦?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小米粽驗出農藥托福松

臺東發生食用小米粽後多人送醫,甚至死亡的事件。根據衛生福利部9月19日檢測小米粽中的「血桐」、「蝸牛」及「食餘」,結果發現食餘中含有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Terbufos)。

黃懿翎 (令雨)

【文章 編譯】天然的尚好

Source: Geographical Feastures原文刊於 翻譯人森的滋味圖中明顯看到,左邊天然的多年生小麥草,根的長度與農業栽種的一年生小麥草有天壤之別。Jerry Glover 是農業生態學家、土壤科學家與保育學者,多年生小麥草可以重覆收穫,他認為這或許能餵飽更多人,同時保育農地土壤。

gershamJm

農業碳匯抵換是碳權的另一解方

台灣除了森林碳權外還又別的方式嗎?本文以農業的角度探討

gershamJm

有機農業面臨的困境與發展

我是個誤入歧途的農夫

gershamJm

農業新氣象-農業產業化與嶄新商業模式

2021年剛入職寫的

EchoAfterEcho

告別Ban Maejo (Day 120)

我是來尋找關係的——能夠抵抗浪潮吞噬的關係,能夠滋養每一個當下的關係,能夠將碎片和整體、局域和廣域連結起來的關係。

双曲钢板-双曲不锈钢板-双曲铝板

陈永贵就差半夜鸡叫也没能把农业搞上去

农业农民问题真是一言难尽啊!本人乃业余农总设计师, 长期对农业的高层架构呕心沥血, 献计献策义不容辞。知道我所说的会让某些人感到不舒服, 不舒服的别往下看就好了。许多人对农业问题看得很淡那是不对的, 据不完全统计: 种田人普遍的科技文化水平很低, 基本没读多少书,就算读点也多是读到胃里去了的。

EchoAfterEcho

在Ban Maejo的播種者

我在清邁北部一個叫Ban Maejo的小村莊旅居,到當地民宿Earth Home和生態村Pun Pun做義工,看見返鄉者和外來者如何用20年紮根生長。當久居的人深入到鄉村的肌理,謀求某種真正層面上的同舟共濟時,終會迎來與傳統村落觀念狹路相逢的時刻。但路總要有人開始走。

Will Leung 梁景鴻

經營生活的香港菜檔:本地食材工作室「田嘢」

攝:梁景鴻這是我在台大的畢業作品〈後社運時代的農耕——直面夕陽的香港新農〉系列報導的第二篇。採訪了不是農夫,但用農業推廣的方法,亦嘗試復興香港農業的「田嘢」工作室;以及找出這種進路,與其中一位掌櫃過往參與反地產霸權運動的關係。香港農業不只有農夫。

Will Leung 梁景鴻

致命的認真:在農耕中找回自主的香港菜園「生活館」

攝:梁景鴻這是我在台大的畢業作品〈後社運時代的農耕——直面夕陽的香港新農〉系列報導的第一篇,透過跟創辦人學農、跟菜園成員一起耕種,我用了半年時間書寫八鄉謝屋村「生活館」的故事,嘗試擺脫既有「浪漫/另類生活」、「療癒」等框架,來理解社運於生活館的關係。

Will Leung 梁景鴻

〈後社運時代的農耕——直面夕陽的香港新農〉前言

攝:Isaac Wong〈後社運時代的農耕——直面夕陽的香港新農〉是我在台大的畢業作品。「香港?」 「農夫?」 跟台灣朋友提起香港農業,不少人訝異:「香港有人種田的嗎?」 在香港這個多數人口從事服務業的金融都市,種田不論在數據上,還是在對城市的想像上,都是小眾的活動。

纪念被删掉的稿子

为什么大家都不愿种地!

种地为什么不赚钱?

廖珮岑

請猛禽來捕鼠?Ep.1 農業轉向與棲架的誕生

這是一段關於猛禽、農民、鳥類生態研究員共同實驗農業轉型的土地故事。

Openbook閱讀誌

報導》將桃花源從傳說過成真實生活:《半農理想國》種稻、種人到種村的奇幻旅程

本文圖片由遠流出版提供作者|王玉萍(光之島⽂化藝術基⾦會董事長) 在台灣農村面臨人口老化、青壯外流的困境之際,20年來,宜蘭縣員山鄉的深溝村卻陸續出現了穀東俱樂部、青松米、倆佰甲新農育成平台、慢島生活公司等社群,吸引了不少新農移入。近日深溝社群的賴青松與楊文全合作出版《半農理想國...

韋恩 Wayne

梓感農村文化節|讓孩子們擁有環境友善的農業環境

思思念念ê親情,茫茫渺渺ê路程,用心計較ê一切,其實早就tī lán ê身軀邊。—農村武裝青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