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ll Leung 梁景鴻
看報紙(可能不多)的另一種方式
菜心鉛筆和原子筆畫作《開眼》(2024):探索現今僅餘實體報刊嘅存在意義,與及虛擬數碼社交媒體對人思緒嘅掌控。前言(W) 在報社工作的日子超過了600天——不是的,我還未痛苦得會用日數為單位,計算上班年資,但每隔一段時間對自己寫字的能力,都會失去信心。回頭,再向前望望,原來要再過100多天年資才滿兩年;總覺得工作量較人翻倍,這數字應該…

經營生活的香港菜檔:本地食材工作室「田嘢」
攝:梁景鴻這是我在台大的畢業作品〈後社運時代的農耕——直面夕陽的香港新農〉系列報導的第二篇。採訪了不是農夫,但用農業推廣的方法,亦嘗試復興香港農業的「田嘢」工作室;以及找出這種進路,與其中一位掌櫃過往參與反地產霸權運動的關係。香港農業不只有農夫。

致命的認真:在農耕中找回自主的香港菜園「生活館」
攝:梁景鴻這是我在台大的畢業作品〈後社運時代的農耕——直面夕陽的香港新農〉系列報導的第一篇,透過跟創辦人學農、跟菜園成員一起耕種,我用了半年時間書寫八鄉謝屋村「生活館」的故事,嘗試擺脫既有「浪漫/另類生活」、「療癒」等框架,來理解社運於生活館的關係。

〈後社運時代的農耕——直面夕陽的香港新農〉前言
攝:Isaac Wong〈後社運時代的農耕——直面夕陽的香港新農〉是我在台大的畢業作品。「香港?」 「農夫?」 跟台灣朋友提起香港農業,不少人訝異:「香港有人種田的嗎?」 在香港這個多數人口從事服務業的金融都市,種田不論在數據上,還是在對城市的想像上,都是小眾的活動。

港人移民台灣掃雷文:從訴願書看失敗原因
這39份訴願決定書,全數遭行政院駁回。

無法移植的記憶?當「國殤之柱」成為「恥辱柱」
今年大部份台灣六四晚會的參與者來自香港,顯示事件在在台港人社群中引起共鳴。但這也正正是問題所在:它似乎無法觸及本地台灣人。

「新褲子」樂隊成員龐寬「自我隔離」藝術展引起中國網民共鳴
「你在看龐寬,其實龐寬的生活狀態就是當下你的狀態。」

桃煉四十五年:公害與兩難
政府、廠房的持續缺席與互相推諉,讓四十五年的爭議成爲無盡的等待,失望一點一滴地纍積在居民心中。

不同的洪福居民
Published by Will Leung · 29 April 2021攝於洪福邨洪福有大片的綠化帶,也是不同小動物的家園和活動範圍。在邨時,可多觀察牠們的蹤跡,畢竟大家都是洪福居民。上星期有街坊敲門,告知一隻麻雀幼鳥,跌了在洪欣旁邊車道上。

我們踩沒有煞掣的梗牙(二)
上篇的結尾不夠好。發佈後才記起K的一句精警語錄:「Loser(失敗者)先用brake架!」 若用逼的梗牙車友是失敗者,那五月一號參加繞圈賽,在馬路上競逐名次的,可能就都是贏家了。一位師兄衝刺這場梗牙繞圈賽在某公路的某段舉行。這不近大部份車友的居所,也沒有大眾交通工具可供運載單車。

當他們視單車為障礙,我們踩沒有煞掣的梗牙(一)
Kosuke Masuda的畫作(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joel.fremming/posts/3139608392736326) 早上八時,W推著單車出門。讓人尷尬的是,住宅的電梯狹小,W把單車推進𨋢後,地上正方形的面積便被切掉一半。行人難進,騎手也因令人不便,感到不好意思。 這城市對單車不友善之處,可不止電梯的設計。新界西,本已是一個比較多人踏單車的地方。但若想以單車通勤,從屯門駛到元朗,騎手需要經過最少15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