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書|如何去「追」一條溪?
這也是許震唐的影像喚起了我自己在場的過程。痛,卻曾經快樂過。

節奏文明小說:福爾摩沙的幻象空間6-7
火鳳凰,自由之翼

台湾游记之台北
在台北的四日

節奏文明小說:福爾摩沙的幻象空間6-6
英雄殞落

《沉默的荣耀》:中共、国民党、台湾本土派三方博弈、多种叙事下的烈士荣耀与历史悲剧
近日,反映1949年前后潜伏于台湾的中共地下党吴石、朱枫等人事迹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在中国央视首播。这部电视剧不仅展示了国共内战时台湾隐秘战线的秘史,又值当下台海局势紧张之际,也就格外引发关注和讨论。 1949年,国共内战进入尾声,国民党政权丢失大陆大多数地区,中共势力则势如破竹,并在同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難得的大罷免報導文學,評「蠟燭的眼淚─大罷免之志工血淚史」
2025年,台灣120萬公民發動罷免運動,意欲阻擋國民黨、民眾黨於立法院內,攜手透過法案去癱瘓行政權及司法權的毀憲亂政行為。罷免結果顯示,多數台灣人並不認同罷免公民提出的理由,並可從各區結果發現,國民黨支持者被全面動員反制。在這逆風情勢下,眾多未曾有過政治參與經驗的公民,甚至遭受到肢體及言語暴力,該如何共同行動?而…
節奏文明小說:福爾摩沙的幻象空間6-2
花蓮生態資本化

矽盾2.0”?全球地缘政治角力下 台湾半导体业恐无力做“朋友圈的晶片糖
如果“矽盾2.0”是台湾未来可能的“国家安全——半导体”战略的一环,那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必须先回答三个问题:首先,究竟什么是“矽盾(Silicon Shield)”?再者,支持“台湾高阶晶片分散至海外制造”,在实际的产业情况下,究竟意味着什么?最后,如果台湾真的想打造“矽盾2.0”,吴介民(以及支持其观点的政策团队)提出的方向,是正确的吗?

節奏文明小說:福爾摩沙的幻象空間6-1
外骨骼、義體產業

怕事的女人引火自焚、但、台灣觀察小筆記、熱炒店與鄉愁
2025.10.16 人的個性通常是災難的因,一樣的事件一直發生,就是顯示那些個性的瑕疵出現了。我覺得劇裡那個女人每次怕事的樣子都很好笑,躲在背後鬼鬼祟祟罵人,後來幾次事件都是如此,怕事,最後她的那個性也讓火燒到自己,她還說放火別在我家門前燒。 每次看一個人的五年,就會看出很多問題,根本問題,人都是有盲點的,但外面的人看得…

獨家專訪/(下)待過以色列更懂光譜存在——有人施暴,也有人追求和平
以色列任何的國防軍工業,都是殖民和歷史壓迫結構的一部分,這都是在強化結構性的暴力。

移民與原住民衝突:普遍現象與台灣的獨特價值
引言 人類歷史充滿了移民與原住民之間的衝突,這是一種普遍現象,源於土地、資源和文化認同的競爭。從古代部落遷徙到現代殖民擴張,這類衝突在全球各地反覆上演。然而,當這些爭端披上宗教的外衣時,對立往往變得更加絕對化與不可調和,因為宗教提供了神聖的正當性,讓妥協變得艱難。本文將探討這一普遍現象,透過國際例子說明其…

節奏文明小說:福爾摩沙的幻象空間5
三軌經濟

節奏文明小說:福爾摩沙的幻象空間4-4
執法權限

結論——台灣歷史的動態與未來:獨立性的結構基礎(台灣史七)
台灣歷史的核心是土地的固定與人群的動態流動。地理特徵如山脈與平原框架適應,人群遷移帶來語言、文化與社會變遷,從南島起源到漢人融合,再到現代身份。這去中心化視角挑戰統治敘事,強調底層互動塑造島嶼獨立性與多元網絡,支持跨領域理解。

台灣作為南島語系的核心——從島嶼擴散的影響(台灣史六)
台灣歷史的核心是土地的固定與人群的動態流動。地理特徵如山脈與平原框架適應,人群遷移帶來語言、文化與社會變遷,從南島起源到漢人融合,再到現代身份。這去中心化視角挑戰統治敘事,強調底層互動塑造島嶼獨立性與多元網絡,支持跨領域理解。

統治階級書寫歷史——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敘事(台灣史五)
台灣歷史的核心是土地的固定與人群的動態流動。地理特徵如山脈與平原框架適應,人群遷移帶來語言、文化與社會變遷,從南島起源到漢人融合,再到現代身份。這去中心化視角挑戰統治敘事,強調底層互動塑造島嶼獨立性與多元網絡,支持跨領域理解。

焦慮的尼姑頭也是白剃了、花藝挫敗、台灣的好怎麼是鬼島
2023.11.6 1. 這個時代看似人人距離很近,殊不知每一個人都難到達另一個人心裡的客廳。 網路上可以在五分鐘內認識千里之外的人,建立關係,但也崩壞的快,一言不合就封鎖,更省心。 科技越是發達,人性依舊非常墮落。 2. 所以同樣的觀念我說了三年,有人聽嗎?我跟喇嘛念經一樣,念了三年有人在乎嗎? 只有我自己在乎。 那我總相信只要這三年裡…

台灣島的文化形塑:地理、互動與記憶的塑造(台灣史三)
台灣歷史的核心是土地的固定與人群的動態流動。地理特徵如山脈與平原框架適應,人群遷移帶來語言、文化與社會變遷,從南島起源到漢人融合,再到現代身份。這去中心化視角挑戰統治敘事,強調底層互動塑造島嶼獨立性與多元網絡,支持跨領域理解。

台灣島上的人如何來到:起源、遷移與適應(台灣史二)
台灣歷史的核心是土地的固定與人群的動態流動。地理特徵如山脈與平原框架適應,人群遷移帶來語言、文化與社會變遷,從南島起源到漢人融合,再到現代身份。這去中心化視角挑戰統治敘事,強調底層互動塑造島嶼獨立性與多元網絡,支持跨領域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