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派該怎麼選擇?捍衛「進步本土」路線

莊程洋
·
·
IPFS
·
2019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黨內初選,本文是對當時的思考及呼籲:獨派應以「誰更能貫徹進步本土路線」做為支持的準繩。

獨派該如何面對「202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初選」這個賽局?做為一個關心台灣獨派,在陷入民進黨人「不知道要支持誰出線」的兩難前,我們應該退一步想:誰出線對獨立運動的前景較好?

近日何明修教授在「賴神參選震撼彈!?從中看民進黨未來路線之爭」提出他的觀察,簡而言之,何教授認為,就蔡與賴過去的表態與作為,大致上可以將蔡視為較重視進步價值的「左」派,而將賴視為較重視捍衛主權的「獨」派。雖筆者並不同意何文對蔡、賴價值立場的定位,但何教授此文的切入點,卻是獨派思索獨立運動的起點:如何打造一個更先進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

現實政治中,所有政策皆受「價值」指引而被規劃與實踐,絕無百分百受支持的政策,因此會有「價值衝突」,但「價值衝突」絕非僅是口舌之爭或是義理之辯,而是各擁不同價值立場的人們,針對某一政策各自表態支持/反對與貫徹/杯葛政策,在媒體上或是生活中,爭取更廣大群眾支持自己的行動。

當戰後台灣社會醞釀已久的反抗能量,迫使國民黨解嚴,釋出政治空間,人民取得更多政治權力(組織結社、言論自由)、民進黨人逐步取得政權的同時,「社會權」(環境、工作、居住、教育、族群、性別等)也成為反對運動的主旋律。當群眾認清自己遭受的不公義處境,並非壓迫特定個人而是透過制度普遍的形成,群眾自然就會期待能有一個更好的國家體制去替代舊體制,才能根除這些不公義。在這樣的思路下,獨派知識份子若要爭取群眾支持獨立建國,就不能只喊「我們要一個新國家」,而是必須去論述新國家的內容:新國家的制度遵循著進步價值,人們可以活得更自由、被平等對待,公義也能實現。因此獨立運動的論述,越益具有左派色彩。自1988年8月鄭南榕在刊載許世楷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草案中就揭示關於族群與性別平等、勞動及環境保護、文化近用權和受教育權等進步價值。而在1991年,「台灣學生制憲聯盟運動」的宣言當中,第三點就是「聯合受壓迫人民,落實社會權的立憲保障」。

「左」與「獨」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價值,獨派早已在三十年前嘗試融合兩者,形成政治綱領,號召大眾一同投入獨立運動,實踐建國制憲路線,既是追求一個更進步的民族國家,也是鞏固眼前的改革成果,逐步使人民放棄中華民族主義(Chinese Nationalism),認同並打造更進步「台灣民族」(Taiwan Nation)。去年有一群青年就接續著前人「進步本土」的路線,舉辦「走尋Formosa共和囯民-新・囯家運動」,在其報刊就明白將主權、族群、土地、勞動、性別、教育,六大議題並置,且做最基進的訴求。

回過頭來,您或許會感到疑惑,為何在當前的政治脈絡下,「左」與「獨」看似變成對立的選項?面對中國崛起,若要維持台灣政治經濟體制的主體性,面對奉行市場經濟秩序的台灣,本土的政治人物必然面對到一個難題:如果不讓台灣資本前往中國投資,有何誘因使資本家繼續對內投資?延續國民黨過去的做法最便宜行事,透過政策手段降低經營成本:租稅優惠、水電補貼、抑制通膨、壓低薪資,或排汙不查、查到輕罰。原本在野時期高舉進步價值的民主進步黨,逐步取得政治權力後,為了穩固政權,也不免權衡選票得失,選擇在某些議題上進行程度不一的妥協,傾向沿用國民黨人的政策手段,舉步維艱地改造共同體的體質,有時仍陷入進退維谷的處境。但最終仍是要以延續執政做為根本目標,因此面對選民的期待時,黨內必然會有較保守與較進步之爭,才有何文當中,蔡與賴之別,但我們須認清,絕非「左」與「獨」之爭,面對目前的島內外情勢,中國侵台形勢嚴峻,保全共同體已是難題,去年大選結果顯示,難以透過體制內手段取得走向獨立的突破性進展。筆者相信蔡與賴皆是獨派,畢竟兩位皆標榜自己可以守護台灣主權,吸引獨派群眾支持。而蔡與賴是否願意在這樣的形勢下,透過高明的政治手段,以進步價值為指引推動改革?見仁見智,但無可爭辯的是,獨派應以「誰更能貫徹進步本土路線」做為支持的準繩。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