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黨外不應作路線之爭,而是路線之別

莊程洋
·
(修改过)
·
IPFS
·
2018年郭倍宏先生發起喜樂島連盟,號召支持台灣獨立的民眾,向蔡英文政府訴求公投重新制憲。此為當時評論。

10月20日,喜樂島聯盟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前舉辦造勢活動。民進黨動作頻頻,先是禁止黨公職參與造勢,後是另闢南部場吸引群眾參與。 

民進黨擔心什麼?觀察喜樂島聯盟幾個月以來,結合各地「資深」獨派民眾、傳統獨派社團,以南、中、北三次動員造勢做為具體任務,有效接合基層民眾與支持喜樂島聯盟的眾多泛綠小黨、脫黨或無黨等等公職參選人。郭倍宏大聲批評蔡英文,加入喜樂島聯盟的泛綠公職參選人,卻幾乎沒有對蔡英文有所批評。這不同調頗有深意,既是在選區照顧到獨派選民仍要「捍衛本土政權」的感情,在造勢場合又可以拉攏到獨派群眾要本土政權「不要維持現狀」的心情。對於獨派選民來說,走向建國獨立,過去只有民進黨一個選項,如今郭董拉出全島戰線,各地獨派選民都找的到某個「就是要公投制憲」的候選人。被「柯、韓」低俗網攻,打到中間選民盡失的民進黨來說,如果獨派選民也集體轉投支持喜樂島的泛綠公職候選人,縱使市長還守得住,難保選後小黨成為地方議會關鍵少數。 

透過影響選舉結果,迫使執政黨回應訴求,一向都是體制外運動者的手段。只是過往議題,絕大多數社會關注低、動員力弱,幾乎難以撼動選情。但郭倍宏開電視台,要社會關注就搭棚直播、要群眾集會就租車載來,又以「公投制憲」這項議題來動員。民進黨建黨以後,至此遇到一個有能力設定政治議程以影響政局的「對手」。只是這位「對手」是盟友,逼迫自己放棄維持現狀,走向制憲獨立?或是又只是一群喊得更獨,為了讓自己有生存空間的「新」「黨外」呢? 

民進黨人自有判斷,只是本土政權全面執政、國際情勢大好,就是因為民進黨在制憲獨立上的牛步,大多獨派民眾不願坐失百年一遇的好時機,久未投入運動的郭倍宏才有機會竄起。 

但我寧願認為民進黨政治菁英有台灣心,因為執政,比在野人士知道許多會引起民心動盪的情勢分析,所以選擇保守施政。這群掌控體制的「舊」「黨外」,與三十年後的「新」「黨外」,兩者路徑皆為「取得政治權力再推翻體制」,語言也幾乎相同,只差是說得「模糊」或「清楚」。到底何異? 

郭倍宏應該認清一件事,「新」「黨外」只能將選舉當作一種手段,不能當作唯一手段。台灣社會不可能無痛走向制憲獨立,中國正是透過民主體制的自由,與投機的政治人物合作,在體制中癱瘓與瓦解制憲獨立的政治議程。數年前說「九二共識是投降協議」、現為「兩岸一家親」的柯文哲,不會是最後一個「曾為獨派」的投機垃圾,貼柯的時代力量台北市五席候選人,可能就是下一批。認清「素人」都可能沾黑染紅,「太陽花」也不見得不被權力慾沖昏頭。拱人奪權替代顢頇的民進黨,倒不如提前認清,將資源拿來建構真正體制外的公投體系,平時在三一九鄉鎮設選民登記處、鼓勵島民登記投票;培訓選務人員,掌握建立、營運與防衛投開票所的能力。當然也須回應目前民主體制內的選舉節奏,要求地方首長與民意代表釋放資源,支持此體系的自主運作。 

「舊」「黨外」透過民主選舉,與一群資深「鐵桿深綠」共同不讓ROC走向終極統一。當喜樂島現場的「資深獨派」開始凋零,未來不是動不出來人,而是沒人可以動出來的時候,「新」「黨外」該怎麼建構另一個社會體系,已完成台灣人在「兩個共和」間的過渡?但看郭倍宏與喜樂島聯盟的中生代們的抉擇。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