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在虎尾,找回教育的模樣

Anne
·
·
IPFS
·

楔子:那句刺痛人心的話


「李老師,您個子這麼高,我擔心一年級的小朋友會感到距離感。他們需要老師像幼稚園一樣,能抱一抱、親一親的。」

這句話像一把鈍刀,緩慢卻精準地割開李心對教育的熱忱。她看著眼前穿戴名牌、笑容客套的陳太太,心中五味雜陳。那天是開學第一天,她被分派到虎尾鎮上一所面臨裁併危機的小學。她知道自己是代理教師,合約的脆弱如履薄冰。但她從未想過,教育的挑戰會從她的身高開始。

陳太太,家長會的活躍幹部,不僅對她的身高有意見,還遞來一張「備忘錄」。上面鉅細靡遺地列出兒子小傑的生活習慣,最醒目的一條是:「小傑食慾不振,務必親自盯著他吃完午餐。」此後,李心的手機訊息從未停過,從午餐進食的百分比,到單字背誦的成功率,每天的 LINE 報告成了她下班後的「第二份工作」。

「老師,我希望您能更敬業一點。」陳太太的訊息,像一把冰冷的尺,丈量著李心所有無形的付出。


第一章:熱鬧的資源班與無聲的教室


李心在班級裡努力維繫著教育的尊嚴,但現實的壓力讓她疲憊不堪。然而,一次被調派到資源班協助教學的經歷,意外地成了她呼吸的出口。

資源班的孩子們,大多在學習上比別人吃力。起初,李心也嘗試用傳統方法要求成績,但看見孩子們因挫敗而低頭不語,她想起自己的初心。她輕輕拍著一個沮喪的孩子說:「沒關係,今天願意來,願意坐在這裡,就已經很棒了。」從那天起,她不再強求分數,而是將重心放在建立信任上。她的資源班教室,漸漸成了孩子們的樂園。下課時間,教室裡總是笑聲不斷,桌遊聲此起彼落,甚至連資源班的孩子,也會帶他們在普通班的好朋友來她的教室「玩」。

「老師,我們考完試後,還要來上課嗎?」孩子們問。「當然可以不用來啊!」李心笑著回答。但她又補了一句:「不過如果來,我們就可以一起玩桌遊。」結果,考完試的每堂課,教室裡依舊座無虛席。孩子們的笑容,是李心在那段日子裡,唯一的慰藉。

然而,這份小小的光芒,卻成了她與陳太太衝突的導火線。陳太太透過小傑觀察到李心在資源班的「非傳統」教學方式,她認為李心「不務正業」,教學缺乏效率。


第二章: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學期末的績效評估,最終演變成一場針對李心的「批鬥大會」。陳太太聯合幾位家長,向校方投訴李心「教學散漫」、「不尊重家長權利」,甚至重提她「個子高不適合教低年級」的荒謬論點。校長雖然肯定了李心的教學熱忱,但礙於家長團體的壓力,仍語帶保留地暗示,她的代理合約明年可能無法續簽。

那天晚上,李心坐在空蕩蕩的教室裡,看著窗外虎尾街區閃爍的霓虹燈,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助與心灰意冷。她想起那些在資源班的孩子們,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與陳太太冷酷的投訴形成鮮明對比。她知道,她堅持的教育理念,在這個體系中,如此格格不入。

她撥通了大學同學的電話,語帶哽咽地說:「我決定不幹了。學生們都是可愛的,是那些恐怖的家長,讓我徹底轉行了。」她的轉行,不是放棄教育,而是為了保護自己那份所剩無幾的愛與熱情。


第三章:育幼院的呼喚:在虎尾找到「回歸」


離職後,李心並沒有離開虎尾。偶然的機會,她得知鎮上有一間歷史悠久的育幼院(兒童及少年安置教養機構)。那裡的孩子們大多來自破碎的家庭,有些甚至有學習障礙或發展遲緩,需要更專業的陪伴與教育。

李心來到育幼院應徵。這裡沒有 LINE 訊息轟炸,沒有對成績的苛求。她所面對的孩子,有些行為上有偏差,但眼神卻充滿對愛的渴望。李心運用她在資源班學到的經驗,將她的「教室變遊戲場」理念帶到這裡。她專注於每個孩子的獨特需求,用愛心與專業陪伴他們成長。


第四章:跨越城鎮的溫暖連結


最受歡迎的,是每週三下午的**「回歸日常」**。在一位資深社工的引導下,李心帶著育幼院的孩子們,搭乘著老舊的巴士,前往嘉義縣民雄鄉的一處「回歸養老院」。這段路程,就像是一場心靈的朝聖之旅。當他們穿越過鄉間小路,遠離虎尾的喧囂與壓力,彷彿一步步走向了教育的淨土。

民雄的「回歸養老院」是由一群厭倦城市喧囂與科技冷漠的長者,共同打造的。他們用最傳統的方式耕作,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這裡不僅是農作的場所,更是跨世代的智慧交流與情感連結。

孩子們跟著阿公阿嬤在田裡彎腰除草、種番茄,感受泥土的芬芳。他們還跟著阿嬤在樹下撿拾落葉,學習如何製作天然的堆肥;跟著阿公到魚塭旁,聽他講述海邊的古老傳說。阿公阿嬤們不只教導農務,他們更像是人生的導師。在休息的空檔,阿公會拿出他的老舊吉他,教孩子們彈奏簡單的旋律;阿嬤則會從口袋中掏出她親手縫製的布偶,教孩子們如何縫補與珍惜。

李心看著孩子們臉上被陽光曬紅的笑容,以及他們與阿公阿嬤之間那份跨越世代的溫暖連結,她知道自己找到了教育的真諦。在這裡,沒有人會因為她的身高而質疑她的專業,沒有人會因為午餐的百分比而責難她。她的愛心,在這裡得到了最純粹的回應,也開出了最美麗的果實。



尾聲:最真實的歸屬


當孩子們將自己親手種下的番茄帶回虎尾的育幼院,分享給其他院童與老師時,那份帶著泥土芬芳的酸甜滋味,遠勝過任何經過科技調配的「營養膠囊」。李心知道,她的「回歸」之路,不是逃避,而是為了找到一個能讓愛與生命真實連結的地方。在虎尾與民雄的這片土地上,她不僅僅是教書,更是與孩子們一同,重新找回了屬於教育、屬於人性的那份最真實的歸屬。

Made by Bing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创作・小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