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热门
狀元情意結
一到中學公開試放榜,大家又回到古代,媒體大肆報道「狀元」的消息,樂此不疲,今年更有「終極狀元」的稱號!

当教育变得“灵活”|工劳小报 #62 新闻刊
与一般行业相同,劳务派遣教师的兴起,同样是源于“用工需求的不稳定”。例如,2016年二胎政策放开,新生儿数量达1883万,直接导致2023、2024年秋季的“教师短缺”,许多地方和学校纷纷大量招聘教师,但都是“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原因也很简单,出生率下降是大趋势,未来的教师需求仍会大量减少。采用劳务派遣形式,需要时招聘,需求减少时随时解聘,成了地…

啄木鳥(story book#4)
Bastian要我猜樹洞是誰的家?所以我就叫Gemini寫一則有趣的故事。

事後的價值:生活經驗如何形塑我們的智慧
法國 babysitter:生活中的法文種子 很多事情的意義,往往要等到多年以後才會顯現。我在法國留學時做過 babysitter,當時的想法很簡單:一邊賺錢,一邊練練法文。那時候,我學的法文都是生活化的用語,並沒有課本上的正式規範。沒想到多年後,當我教一個五歲小孩法文時,這些生活化的經驗派上了用場,讓教學更自然、親切。 哲學呼應:柏拉圖曾說,潛能必須通過…

教育體制崩壞?其實沒什麼不好!
你覺得現在的教育怎麼樣?是不是覺得老師壓力超大、家長不放心、學生學習也跟不上?來聽我說說,一個崩壞的教育體制,怎麼可能是個壞消息,反而是改變和創新的契機

慧翠道憶胡鴻烈校監:這是只屬於某個逝去時代的樹仁故事
在這個講求功利的時代,有兩個人擇善固執,所以四十多年來很多莘莘學子有機會向自己的夢想繼續前進,到最後證明兩老當年被認為是愚蠢的決定是對的,所以兩老被稱為獅子山下的愚公。

应试教育留下的不是知识,而是创伤
十年后我才慢慢看清我当时经历的事,经历的时候我感到痛苦,后来我讨厌,再后来我极度的厌恶,现在除了厌恶,终于慢慢会想起当时发生的事情,当时的那个小孩,承受着什么样的她尚不懂得也无法承受住的压力,以及这种压力,给后来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從一通代課電話看出教育的荒謬
——這樣的低薪工作還要招考,真的太幽默了

卡拉OK学校发布 🎤🎓️
在区块链上利用音乐和AI教授英语的非营利组织

你以为你在教育孩子,其实孩子在教育你
昨天晚上,我女儿把筷子放下,盯着盘子,小声说了一句: “爸爸,我不想吃这个菜,可以吗?” 注意,她说的是“可以吗”,不是“我不吃”。 我下意识的反应是:“不可以,吃饭别挑食。” 因为我从小就是这么被教的。 但我忍住了,没说出口。 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孩子必须学会妥协,而不是学会表达? 小时候,我们都被灌输一个观念:不许挑、不许拒…
📝📝:文學的閱讀訓練早已培養 AI 的認知素養|沉浸故事的同時,又能當作客體分析
一方面相信故事真實,另一方面分析其結構,正是文學中最複雜高級的認知技巧之一。這項思維彈性,正是當今 AI 整合世界中最寶貴的能力之一。

我不適合學習嗎?可是,我不是一直都在學習嗎?
在小學時,我曾因一位願意放手、鼓勵挑戰的老師而綻放;在國中,我經歷了封閉課堂與開放活動共存的矛盾現實。但那時我仍未清楚自己真正適合什麼,只是順著大人們認可的軌道繼續向前。直到高中、大學,甚至研究所,我才逐漸確信:我,真的不適合體制內的教育。

獨立思考可以訓練出來嗎?——從孩子到員工,我的實驗觀察
🧩 一、為什麼我們習慣只給一個答案? 我曾經在帶員工的時候,要求他們針對任何議題都要「想三個觀點」,不管是提案、回應、分析,只要列出三個想法就可以,沒有對錯。但結果總是讓我驚訝——他們幾乎沒辦法做到,大多數人最多只能擠出兩個觀點,第三個就卡住了。 這不是知識的問題,也不是智力的問題,而是「思考肌肉」根本沒被鍛鍊過。他們太習慣接受…

《教育應該不一樣》讀後反思
教育應該不一樣》這本書是嚴長壽先生在2011年所出版,而我看的版本是2015再版。在作者序部分提到,雖然是在2011年就提出這些對教育的反思,但年過四年卻沒有太多改變,仍舊在原地踏步。 書中多次提到,台灣現行的教育追求一致,用成績定義,但真正的教育藏在那些文化裡。尤其在反思技職教育這塊,作者表示技職一開始是為了要讓學生學習…
结构无法自我切割:腐败、人性与虚妄权力的哲学解剖
“说要自我革命的人,从未真想改变自己,只是想换种方式活下去。”——伈翎
中国为何“重理轻文”?——从历史传统到现代焦虑的深层审视
如果一个社会持续轻视文科、不重视历史、压制思辨,忽略精神建设,那它虽可能在技术上飞跃,却会在价值上坍塌。

手机毁了他?还是我们毁了他?——一个高考失常孩子的真实命运
“一个孩子高考失常,回家却迎来一顿暴打和扫地出门。这不是教育的尽头,而是我们沉默已久的亲情困局。”

未来,鞭子,还有对生活戒不掉的渴望。
一个高中学生,总在问问题。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是這個「人」的內容是什麼?|《留學生》導演黃勇嵻專訪
黃勇嵻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中的「人」,到底指的是什麼樣的人?

成長的本質
不強求全面的白、不強迫絕對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