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元罄

@2j6u5pgp6

和「好的生活」一起減重:讀《碳水循環:一輩子都瘦用的增肌減脂飲食法》

想要減重卻不想犧牲生活品質?蕭捷健醫師的《碳水循環:一輩子都瘦用的增肌減脂飲食法》提供一個兼顧健康與美味的減重方法。透過安排低碳日、中碳日、高碳日,搭配不同運動強度,讓減重變得輕鬆有效。本文詳細解說碳水循環的原理與步驟,幫助讀者輕鬆達成減重目標。 (本摘要由方格子AI生成)

YouTube與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讀《影音巨獸YouTube》

本文探討YouTube時代下,影音碎片化趨勢與虛假訊息、仇恨言論等負面影響,並呼籲YouTube平臺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提出解決方案。 (本摘要由方格子AI生成)

正當的權威:淺讀《教育哲學導論》

本文探討T. W. Moore的教育哲學,特別是關於教師權威的論述。作者闡述Moore如何論證教育的必要性及教師權威的正當性,並反思自身在教育現場運用強制力的疑慮,最終藉由Moore的觀點,理解教育中權威與強制力的適切運用。(本摘要由方格子AI生成)

思想與藝術的異文化觀點:淺讀黑格爾的《美學》

本文探討黑格爾對東方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的誤解,並藉由孔子的「恕」道觀點說明儒家思想中存在的自由和正義觀念。此外,文章也呈現黑格爾在其《美學》著作中展現出的多元文化欣賞態度,指出他如何從不同民族的藝術中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美」的定義。(本摘要由方格子AI生成)

從宇宙與人的對比,探究「時間」的限制及其超越:蘇軾的〈赤壁賦〉

人無法打破時間的限制。但可以在時間之中,透過改變觀看的態度,從「佔有」轉變為「欣賞」,賦予自己所經歷的每一個「當下」充實的意義與感受。

找出讓孩子學會自我負責、控制情緒和改善行為的關鍵:讀《減法教養》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不能互相尊重各自的底線,尊重各自思考了之後的選擇、尊重各自都想要實現、彰顯自己的價值的生命動力;那麼,生活在這樣不受尊重的關係中,人會快樂嗎?人是被這樣的關係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拖累呢?

深植國際關係與增強本國力量:讀《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

本文探討臺灣面臨來自中國的戰爭威脅,並主張加強自身實力而非單純依靠國際援助才能有效維護和平。文章分析專制國家發動戰爭的動機,以及威懾力在防止戰爭中的重要性,並以《沸騰的護城河》一書為例,說明臺灣需提升軍事、經濟及國際關係等方面的實力,才能確保自身安全。(本摘要由方格子AI生成)

AI革命是人類的危機,還是轉機?:讀周恒星的《奧特曼傳》

I的發展不是存在於真空之中,而是存在於現有的人類社會中;如果現存的人類不能基於自己的目的去運用AI科技,而是說不出理由、說不出AI和自己更好的生活之間有什麼關聯,卻仍然被科技推著前進、彷彿不得不如此的發展AI。那麼,即使AI不像是許多科幻小說說的一樣擁有自己的意識,人類依然是貨真價實的被AI所奴役、被科技所奴…

職場的小螺絲釘與蝴蝶

為人工作,客觀上就是一件受制於人的事情。受制於公司所提供的資源、人力支援、還有分派的工作量。明明是我們自己的任務,即使自己希望能夠好好的做,但別說是追求卓越了,就連僅僅只是維持應有的標準,卻也都還是受制於這些操之於他人手中的財力、人力的效用。

假消息與陰謀論的心理學:讀《誤信: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

我把「陰謀論」界定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小說是讀者、作者與環境的互動:讀牛津通識課006《閱讀》

根據牛津通識課《閱讀》的內容,我分析小說閱讀有三種互相關聯的面向:一、基於讀者的移情作用,小說人物對讀者思想的影響;二、讀者反饋對作者創作的影響;三、讀者與作者共同和他們所身處的環境互動,既受環境的浸潤,也或多或少的改變或維持環境。

時間是我們的錯覺?:讀《沒有時間的世界——愛因斯坦與數學大師哥德爾》

當我在讀《沒有時間的世界——愛因斯坦與數學大師哥德爾》一書的時候;老實說,我無法進入本書深奧的數學和物理內容。但幸好本書作者尤格拉(Palle Yourgrau)激勵了我。在頁95(中譯本)處,他說道: 如果接下來的說明變得很困難,有可能經過些努力便豁然開朗,也可以忽略一些細…

2024 年度問卷|尋找休閒時間

2024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年度問卷

論日常生活的思想:讀馬瑞諾夫的《柏拉圖靈丹》

關於「寧靜法」(PEACE方法)和哲學理論的實際應用,這本《柏拉圖靈丹》有非常多具代表性的記錄,可以引領我們看到在那些真實、豐富的案例中,人們和哲學諮商師是如何一同工作,來克服許多自己最切身的問題的(如「家庭生活」、「工作」、「中年危機」等等)。

沈清松談多元他者

這個世界是如此廣大,異於我的其他事物,實在是太多了;如何能把這些「他者」,在我的生命中給予一種恰當的安排呢?沈清松提出「多元他者」的概念,來回應這個問題。

對相片鼻著芳味:讀《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

書中的那些色彩鮮明、充滿質感、彷彿能夠讓讀者親臨現場,去享受到美食的照片,刺激著我們的嗅覺、味蕾與飢餓感。恨不得走出家門,就能立刻來到臺北──在這一條布滿美食的街道上。

一個藝術家、常人(欲望的奴僕)、與善人的故事:讀巴爾札克的《邦斯舅舅》

巴爾札克營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主人公「邦斯」,他的魅力不只在於單純善良而天真的個性,也不只在於受到欲望(像是食慾或收藏癖好等等)的催迫而不能自主的生活著;而在於兩者之間的衝突與並存。

關於時間的知識

近期的困惑

戰勝果糖就是戰勝脂肪:讀《大自然就是要你胖!》

《大自然就是要你胖!》的標題,也許很容易會讓人誤會說:本書認為人類的肥胖是「自然的」;但正好相反:其實,根據本書的研究,肥胖在今天絕對不僅僅只是一個「自然的」結果,反而是和科技進步、社會環境的改變、以及最後導致了食物的劇烈「人工化」的情形,緊密的連結在一起。

「我們比過往更需要通才」:讀《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Peter Burke)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