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與藝術的異文化觀點:淺讀黑格爾的《美學》

傅元罄
·
·
IPFS
·
本文探討黑格爾對東方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的誤解,並藉由孔子的「恕」道觀點說明儒家思想中存在的自由和正義觀念。此外,文章也呈現黑格爾在其《美學》著作中展現出的多元文化欣賞態度,指出他如何從不同民族的藝術中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美」的定義。(本摘要由方格子AI生成)

黑格爾一個「惡名昭彰」的地方:就是他認為東方人(沒有浸潤於希臘傳統的人)不懂得「自由」、在東方的思想傳統中不存在「個人之自覺」的內容。顯然,黑格爾在此應是對異文化的思想傳統缺乏細緻的理解。以中國的儒家思想為例,孔子說:

(一個詞語是可以一輩子實行的)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事,不要施行在別人身上。

這句話是要求人們類推自己所不願意的想法,禁止我們以不合理的相同行為對待他人。而這個觀點正面的表述是:

所謂的「仁」,就是自己想要建立,便也幫助別人建立。自己想要通達,便也幫助別人通達。

從這段話來看,孔子描述在發揚德行的過程中:人不但須要覺察到自己的意願、欲望,並且要類比的尊重、甚至扶助別人自我實現的欲望,才能夠成為一個他心目中的「仁德之人」。根據這樣的對比和解讀,我們發現孔子所說的實行「仁」的過程,便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由」(自主的行動)和「正義」(尊重每個人自我實現的欲望)的實義。[1]所以,我認為可以說黑格爾的評論完全沒有觸及儒家思想的內容,至多只能說是擷取了儒家(或其他思想傳統)在帝王制度的社會中,與政治秩序合作的一個側面罷了。

不過,相比於黑格爾對其他民族之思想與文化傳統的嚴苛分判,他對其他民族的藝術卻頗能表示欣賞,甚至認為可以從其他民族的不同藝術表現方式,衝破歐洲人原先對於「美」的思想與主張,邁向更高的、更具普遍性的對於「美」的思考。我近期開始讀黑格爾的《美學》一書,從中讀到了這樣一段話:

由於這個本身真正具有心靈性的藝術〔案:應指德國的浪漫派詩歌〕,以及人們對這種藝術的同情和鑽研,就產生了一種敏感和自由,使人們能夠認識而且欣賞近代、中世紀乃至於古代外族人民(例如印度人)的久已存在的偉大藝術作品。這些作品由於時代久遠或是國度遼遠,對於我們固然總是有些生疏奇異,但是它們使全人類都感到興趣的內容卻超越了而且掩蓋了這生疏奇異的一面,只有固執理論成見的人才會誣蔑它們是野蠻低劣趣味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超出過去理論抽象化所根據的那些作品的範圍和方式的,對於這些作品的承認首先就造成對於一種特別類型的藝術——及浪漫藝術——的承認,因此就有必要把美的概念和本質了解得比上述那些理論所了解得更深刻些。與此相聯繫的還有一個因素:概念作用本身,思考的心靈,在哲學裡也得到了更深刻的認識,這就直接使它能更深刻地理解藝術的本質。

[2]這段話的思考和我們一般在思想史中讀到的「黑格爾」頗不一樣,似乎很容易被遺漏掉;所以特別將之記錄下來。

2025/08/10

註解:

[1]對「自由」與「正義」意義的界定,來自沈清松:〈全球化脈絡下的人格教育:視野與結構、動力與發展〉,《市北教育學刊》第59期(2018),頁33-36。

[2]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一)》(台北:里仁書局,民70年),頁26-27。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