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與大學教育:再讀《成功的反思》
我最近重讀了一次《成功的反思》這本書。這本書以政治為中心輻射出去,涵蓋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內容。其中我最掛念的、在我的心中長久縈繞不去的(也是我這次再把它拿起來讀的主因),是大學教育對這個社會的影響。
你知道的,我對大學有很深的感情。大學四年,研究所三年,我人生中最快樂、最自由的時光都耗費在那裡,在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天堂裡。如果不是大學給我情感上的支援,我絕對無法度過人生中最痛苦的那段時光。但是,如果大學對我們這個世界是束手旁觀、甚至有負面影響的話,那我們也必須坦誠的討論,尋求改變與出路。這也是大學教會我的事:成為一個哲學的思考者,勇於面對現實與論據。
在桑德爾的這本《成功的反思》中,他觀察到在美國,政治家往往想用「加強教育」和「向上流動」,來解決一切像是失業、貧窮、不平等等問題。但他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道理:這個社會需要、認可什麼才能,是偶然的,只是由當時的社會所決定的。例如說現在臺灣很流行讀資工系,資工系的薪水高,是現在的社會經濟需求所決定的。至於過了三十年後,社會對資工能力的需求是否還排在經濟接續的這麼前面,薪水是不是還很高;我們則不知道,也無從保證。又或者,某些金融業者的活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不但沒有幫助,甚至還有害(當然還是有很多善的和正當的金融業者;我在這裡只是想闡述「社會對職業的認可不一定和道德有關」這個論點,所以從負面的角度來舉例)。但是,由於薪水高,社會上的許多人依然認可甚至羨慕他們。
我在這裡舉這兩個例子,只是想要說明:一個時代的社會對職業的需求與認可,是偶然的,與這份工作的道德價值、尊嚴無關。用桑德爾和其他哲學家的用詞來說,這是一種「運氣」。但是,人們和政策卻常常誤以為:一個人錢賺得愈多,就對社會(經濟)貢獻愈大。把「才能」(社會認可)和「努力」(道德價值)錯誤的混為一談,便造成了一種「責怪」經濟體制中的不幸運者的政治。
在大學端也是這樣:成功躋身頂尖大學的學生,因為高中以前所受的教育實在是太辛苦、疲累,所以認定自己完全是憑藉著「努力」而變得優秀,而忽視也很重要的「運氣」的成份。於是,他們便可能會瞧不起那些他們認為不夠「努力」的人,而自認為自己在道德上佔有優勢。我們熱愛的大學體制,不但沒有反抗這種社會經濟愈來愈不平等的趨勢、不幸運者在道德上被輕視的政治風氣,反而默許、強化了它。
桑德爾在本書最後的第六、第七章,提出了幾個不錯的解方。我現在來談談我最有興趣的那一種。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的是:不是每個人都讀得起大學。所以,我們必須把對整個社會、對每個人都很重要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和或多或少的通識教育,也放置在職訓場所、中小學和技職體系裡。我所說的「公民」教育當然不是現在臺灣中學教育的經濟學與法律學極短篇,而是一種培育討論、思考、尊重他人權益,同時也捍衛自己權力的能力與實踐的教育。我們希望這樣的教育不會創造出各自努力、互相競爭的贏家或輸家,而是創造出一個人與人能夠透過坦誠的討論、思考來經營公共領域,並且幫助每個個人的社群。
2025/10/1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