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的價值:生活經驗如何形塑我們的智慧
IPFS
法國 babysitter:生活中的法文種子
很多事情的意義,往往要等到多年以後才會顯現。
我在法國留學時做過 babysitter,當時的想法很簡單:一邊賺錢,一邊練練法文。那時候,我學的法文都是生活化的用語,並沒有課本上的正式規範。沒想到多年後,當我教一個五歲小孩法文時,這些生活化的經驗派上了用場,讓教學更自然、親切。
哲學呼應:柏拉圖曾說,潛能必須通過實踐才能顯現。當時的簡單嘗試,在未來成了教學的寶貴資源。
補習班的衝突:教育理念與現實的碰撞
回國後,我曾想開英文補習班,朋友建議我先去補習班教教看。結果我發現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補習班規範有衝突:我希望給每個學生適合的教材,而不是統一規定;督導還說我的發音不正確,但我認為每個人都有口音,也不影響溝通。雖然最後我選擇離開,但補習班的師資培訓教會我更活潑的教學方式,這些技巧後來都成了我教學的養分。
哲學呼應:康德的「實踐理性」提醒我們,理想與現實的張力,是理解自己價值觀的重要過程。
英國英語課:理解才是語言核心
早在英國上英語課時,我就體會到語言的本質:老師並不強調什麼發音才是「正確」的,而是要求我們學會聽懂各種口音。語言的核心不是完美發音,而是溝通與理解。多年後,我教英文時,更能接受學生和自己都有口音,重點是能順利交流,而不是追求標準化。
哲學呼應: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指出,語言的意義在於使用,而非形式的完美。
事後才明白的智慧
這些經歷看似零散,甚至曾讓我感到困擾或挫折。但多年後回頭看,每一次嘗試、每一段衝突、每一次學習,都是未來可用的資源和智慧。真正的價值,往往在「事後」才慢慢浮現。
哲學呼應:海德格爾提出「存在的時間性」,我們的經驗只有在時間流動後才展現其完整意義。每段生活經驗都是未完成的拼圖,等待未來的自己去理解與整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