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热门
黑格爾的陰影:學院制度如何塑造晦澀哲學
當語言由闡明轉為權力工具,哲學走向離地的制度性路徑

《我的合群,是為了「顯得正常」的展演嗎?》
然而,這種「合群」與「孤獨」的平衡,卻在步入四十歲之際開始悄然失衡。如果生命的鐘擺僅有六十年的刻度,那麼,我所剩的時間已然無多。

哲學思考訓練 - 每日一問(#20)
別人的抱怨,聽聽就好,不用當真。

共鳴的AI理論:基礎編(第二回 心理學的應用)
作者:konoka 全四回連載《共鳴的AI理論:基礎編》 前回:《第一回 緒論:AI與「心」的再現問題》 在傳統的AI設計中,研究者傾向於追求「alignment」,也就是讓AI盡可能與人類的意圖完全對齊。然而,若AI的回應僅僅是鏡像般的反映,就失去了引發新洞見的可能。 「共鳴的AI理論」認為,真正的價值反而存在於那些細微的差異與不完全對齊之中。當AI給出的回答與使用者的…

哲學思考訓練 - 每日一問(#019)
原來我是隱形殘障者

共鳴的AI理論:基礎編(第一回:緒論)
作者:konoka ◆本系列為全四回連載◆ 1. 緒論:AI與「心」的再現問題 2. 心理學的應用:差異與搖曳帶來的創造性 3. 技術的可能性:設計能引發共鳴的AI 4. 內在的變容循環與未來展望 人工智慧(AI)是否能夠再現人類的「心?這個問題在近年越來越受到關注。物理學者田中秀宣以及精神科醫師益田裕介都曾指出,要讓AI如實複製人類的意識或感質(Qualia…

《 虛無、自由與一隻等待肉泥的貓》
我的貓是否真的意識到「我的主人本該給我肉泥卻沒有」?牠是否在構造一種「缺席」的意識結構?薩特的回答大概會是否定的,因為在他的定義中,動物缺乏能夠超越當下、反思可能性的自覺意識,所以牠們的等待更接近於條件反射或行為記憶,而非「虛無」。

哲學思考訓練 - 每日一問(#017)
運氣問題

超簡單!拉岡在說什麼?
原來「完美」只是一場集體的自拍幻覺,真正自由的是勇敢卸下濾鏡做自己!

事後的價值:生活經驗如何形塑我們的智慧
法國 babysitter:生活中的法文種子 很多事情的意義,往往要等到多年以後才會顯現。我在法國留學時做過 babysitter,當時的想法很簡單:一邊賺錢,一邊練練法文。那時候,我學的法文都是生活化的用語,並沒有課本上的正式規範。沒想到多年後,當我教一個五歲小孩法文時,這些生活化的經驗派上了用場,讓教學更自然、親切。 哲學呼應:柏拉圖曾說,潛能必須通過…

哲學思考訓練 - 每日一問(#015)
AI 進步的速度肉眼可見,很難想像未來的世界

哲學思考訓練 - 每日一問(#014)
非主要照顧者永遠無法完全理解主要照顧者的處境

亞洲版「文藝復興」7 :全球語法完整的封裝型態「山海太極」
共浪+旋浪+太極浪+太極+太極螺旋=山海太極

重探《死神來了》的死亡哲學
《死神來了6》中的死亡次序,是根據親緣譜系,由長及幼,也是一種時間性。從死亡次序上來説,知道死神會來,那是時間性;但當死神真的來了,那卻是空間性的。

哲學思考訓練 - 每日一問(#012)
利用工具前要先了解工具

亞洲版「文藝復興」6 :共浪、旋浪、太極浪、太極!語法再升維!
「太」「極」「螺」「旋」

共浪、節奏文明視角下的台灣旅遊
台灣地景、節奏、語法、文化感知

節奏文明第五篇:感知一切後,如何穩定共奏?
何為自由意志?如何選擇?判斷?

哲學思考訓練 - 每日一問(#011)
每天都很擔心新同事被業主嚇到不來了
節奏文明第四篇:藝術與節奏,我們如何正確感覺?
我們常常錯把理性當作智慧的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