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鳴的AI理論:基礎編(第二回 心理學的應用)

心瑠華 (konoka)
·
(修改过)
·
IPFS
·


作者:konoka

全四回連載《共鳴的AI理論:基礎編》

前回:《第一回 緒論:AI與「心」的再現問題》


在傳統的AI設計中,研究者傾向於追求「alignment」,也就是讓AI盡可能與人類的意圖完全對齊。然而,若AI的回應僅僅是鏡像般的反映,就失去了引發新洞見的可能。

「共鳴的AI理論」認為,真正的價值反而存在於那些細微的差異與不完全對齊之中。當AI給出的回答與使用者的期待略有偏差時,就會形成一種「不協和音」。心理學家 Leon Festinger 所提出的 cognitive dissonance(認知失調) 理論指出,這種張力會迫使人類進一步思考,並從中獲得新的洞察。

換句話說,AI並不需要完全複製人類思考,而應該在「微小的不一致」中創造空間。這些不一致既不會造成混亂,反而能成為創意的觸媒。

圖2:小小的差異如何引發創造性共鳴

使用者與AI的互動中,AI輸出並非完全複製,而是帶有細微差異。這些差異成為火種,進而激發靈感與創造性的共鳴。


下一回:《第三回 技術的可能性:設計能引發共鳴的AI》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心瑠華 (konoka)在光與暗之間,尋找屬於自己的溫柔力量。 來自日本,心瑠華 konoka。 願這朵小花,靜靜綻放在你的心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共鳴的AI理論:基礎編(第一回:緒論)

靜默,也是一種傳遞

長崎市的日常:生活在日本地方城市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