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簡單!拉岡在說什麼?

Anne
·
·
IPFS
·
原來「完美」只是一場集體的自拍幻覺,真正自由的是勇敢卸下濾鏡做自己!

雅克・拉岡是一位很重要的心理學家,但他的理論出了名的難懂。簡單來說,他想告訴我們一件事:我們心裡有個系統,它像語言一樣在運作,但我們自己卻不一定聽得懂。

我們內心的掙扎、痛苦和矛盾,都可以在這個系統裡找到答案。

三個世界:我們心裡住著誰?

拉岡認為,我們的心靈是由三個不同的「世界」組成的。

1. 想像界(The Imaginary)

這就是「鏡子裡的你」。當我們照鏡子、拍照,或是在社群媒體上看見自己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看起來很完美、很完整的自己。拉岡稱這個影像為**「理想自我」**。

我們一生都在努力變成這個「理想自我」,但這個完美的樣子其實是個幻想,並不是真正的你。

比喻: 想像你正在自拍,想拍出一張最美的照片。你不斷調整角度、光線,想拍出那個「看起來很棒」的自己。這張照片就是你的「理想自我」。

2. 象徵界(The Symbolic)

這就是「大人世界」的遊戲規則。

當我們學會說話,進入學校和社會,我們就進入了這個世界。這裡有各種規則:法律、道德、家庭的期待、社會的標準。這些規則給了我們一個身份(例如:學生、員工、爸爸),也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人。

拉岡稱這個無形的社會規則為**「大他者」**。我們的很多願望,其實都是這個「大他者」給我們的。

比喻: 你在社群媒體上傳了照片,這張照片必須符合大眾對「美」的標準,否則會被人指指點點。你的照片形象,也需要符合你社會身份的規範。

3. 實在界(The Real)

這是「心裡最深處的那個你」。

這個世界無法用任何語言或圖像來形容。它代表著你最原始、最真實的感受,可能是你內心深處的創傷,也可能是你最真實的渴望。

但我們永遠無法直接碰觸到這個世界,因為只要我們一試圖用言語去說它,它就已經變成了「象徵界」的一部分。

比喻: 即使拍了再美的照片,你還是無法捕捉當下的真實感受,像是風吹過臉龐的感覺、心跳的頻率。這些無法被照片紀錄、無法被語言描述的,就是「實在界」。

我們的痛苦,就是這三個世界不斷拉扯的結果。

鏡像階段:完美自我的錯覺

在我們還是小寶寶的時候(大約6到18個月),有一天,我們在鏡子裡看到了自己。我們看到一個完整、協調的自己,這讓當時還無法控制身體的我們感到無比興奮。

從那一刻起,我們就以為鏡子裡那個完美的人,就是我們自己。拉岡稱這為**「鏡像階段」**。

這個「完美的自己」雖然讓我們有了最初的自我認同,但也讓我們開始追求一個不存在的幻想。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很完美,這也成了我們痛苦的開端。

你的願望,是誰的願望?

拉岡說,我們的願望從來都不是純粹的。

舉個例子,你可能想要一份高薪的工作,但這個願望不一定是你天生的渴望,而是因為社會(「大他者」)告訴你,成功的人就應該有高薪。

你以為是自己想這麼做,其實是「大他者」想這麼做。

痛苦與解脫:接受你的不完美

我們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我們被象徵界(社會規則)限制,同時又努力追逐想像界(完美的自己),卻始終無法碰觸到實在界(最真實的自己)。

拉岡的精神分析,並不是要讓你變得完美,而是要你**「看清幻想」**。

這代表:

  1. 認清「完美的你」是個幻覺,它永遠不會實現。

  2. 搞懂你的願望是怎麼來的,這樣你才能知道哪些是你真正想要的。

  3. 最後,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拉岡認為,每個人天生就是不完整的。解脫的唯一方法,不是去追求完整,而是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不完整,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Made by Gemini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