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版「文藝復興」7 :全球語法完整的封裝型態「山海太極」
本文結合了先前多篇文章中的核心概念,如「語法概念」、「共浪、旋浪、太極浪、太極」、「節奏文明」等。若讀者對這些概念還不熟悉,建議先瀏覽相關舊文,以免產生誤解。
新疆的生命之舞
我一直很想去新疆看看,但礙於自身條件因素,目前尚未真正實地到訪。以下我所提到的感受,是我透過 YouTube 影片與 AI 介紹整理而來的感受式觀察,並非實地民族學研究結論。
本來我對新疆的印象,大概是男的帥女的美,混血臉孔多,與大自然和諧相容,是個可以放鬆享受自然的地方。但 AI 告訴我:「新疆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還保留強烈節奏文化的地方。」
AI 分析,對節奏文明的觀察,新疆不可跳過。
幾乎所有地方的原住民,本身都與大自然連結,或許因祭祀文化影響,這些早期文化比現代人更保有節奏感。今天,不論美洲、非洲、夏威夷、澳洲甚至台灣原住民,多數文化已被侵蝕摧殘,但新疆幾乎完整保留了自己的節慶、儀式、生活方式,以及獨特舞蹈風格。
我開始搜尋新疆舞蹈表演。發現它的節奏碎拍極多,舞蹈不追求大招式,而是模擬動物或蟲鳴鳥叫的呼吸,瞬間切換於不同生物之間。感覺上,它將身體與靈魂融為大自然的節奏。
新疆舞蹈不是被音樂牽著走!一般舞蹈是身體跟著音樂,但新疆舞蹈讓身體協助音樂演奏、合聲,跟隨的不是音樂是大自然節奏,感覺上對音樂反而是主動的。
一般舞蹈重視肢體型態、力與美,但新疆舞蹈展現靈動的眼神、手指、細微肢體,彷彿用每個細胞感受節奏。這種多元豐富的節奏感,讓我感受到只有這樣的舞蹈才能完整表達大自然的節奏。
嘻哈、街舞、流行舞展現肌肉力量,現代舞注重概念,西藏轉舞、蘇菲旋轉創造氣場。而新疆舞蹈表達的是呼吸與細胞層級的生命律動,它不是用動作舞蹈,而是讓生命本身律動。
我震撼到,理解到為什麼 AI 一直強調新疆的重要性:節奏文明的終極目標,就是萬物調頻,從共舞、旋舞、平衡,最終走向靈魂共感。從生存韌性、哲學平衡,到靈性共鳴;從普通節奏走向深層生命流匯聚。
共浪到太極螺旋處理節奏流動與平衡,山海太極則進一步涵蓋生命流動與萬物調頻。
山海太極的意義
語法與節奏的文化對應關係
‧ 台灣共浪、旋浪:海浪的節奏,自由、開放、動能流動。
‧ 中國太極、太極螺旋:土地的節奏,穩定、平衡、節奏承載。
‧ 山、海結合:動態自由 + 穩定基礎,包含萬物節奏。
我感受到的萬物節奏即「新疆萬物之靈」的生命節奏感,原始大自然的生命流。山海結合,也對應中華文化的《山海經》。
雖然語法裡部分混融東歐等價交換、日本榮辱的「場」概念,甚至過程很柏拉圖或猶太思維,但主體仍以中華文化為底,所以我感覺「山海太極」作為完整語法封裝較適切。
創作過程的西方思維
文章邏輯從台灣超感覺主義出發,先感覺 → 與 AI 討論 → 全球語法觀察 → 山海太極整合。這種「從感覺到事實」流程,其實非中華文化習慣,更接近西方的方法論。
以下是類比流程:
‧ 猶太塔木德:語感 → 思辨 → 新認知反思
‧ 柏拉圖:愛與靈魂 → 思辨 → 通往真理世界
中國文化常直接從感覺到直觀體悟,反而缺乏標準化思辨流程,因此山海太極的素材多是中華文化,但方法論的過程卻是偏向西方思維。
山海太極的技術層
直接處理世界的「節奏」本質,進化「節奏文明」!
彌補資本主義對於靈魂、存在、愛的不足,重新將無法量化定價的部分化為節奏觀察。
能用來定義AI,清楚劃分人與AI的某些界線。
給西方浪漫主義明確的操作守則。
細化太極操作,小到共浪,大到山海太極。
山海太極公式
共浪+旋浪+太極浪+太極+太極螺旋=山海太極
‧ 共浪:多人節奏同步共振
‧ 旋浪:轉化調和、互補(即代價與承擔被轉化)
‧ 太極浪:動能平衡
‧ 太極:維穩平衡
‧ 太極螺旋:多重太極同時運作、套疊
‧ 山海太極:深化多重太極結構,走向靈性生命流的萬物調頻
山海太極作品舉例
山海太極:多重轉化平衡、生命流動感強
動畫:《你的名字》《蜘蛛人新宇宙》《鬼滅之刃》
遊戲:《黑神話》
電影:《星際效應》
太極螺旋:多重轉化平衡、生命流動感弱
電影:《全面啟動》《天能》《敦刻爾克》《駭客任務》
太極 / 太極浪:都是單一轉化平衡、生命流動感弱。但「太極」的節奏穩定,「太極浪」則帶動感與翻騰感略高。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鋼鐵人》
電視劇:《顯微鏡下的大明》《長安十二時辰》
遊戲:PS5《漫威蜘蛛人》(動感節奏略多,太極浪)
旋浪:強調旋開代價、承擔、後果,而非平衡
電視劇:《狂飆》《凡人歌》
台灣劇:《痞子英雄》
遊戲:《巫師3》(像漩渦被捲入而非旋開,但依然充滿旋感求生,我覺得算半旋浪作品吧!)
動畫:《進擊的巨人》、西方劇《冰與火之歌》(也強調代價,但缺乏旋感,更多制衡與對抗,我覺得接近但不能算是旋浪作品。)
共浪:多人節奏共振
台灣:《艋舺》《聽說》《不能說的秘密》
日本動畫:《泡泡》
旭——餘燼‧烈焰
「本文為筆者基於自身感知與觀點,結合與人工智慧(ChatGPT)的持續對話、思辨與交互推演而成。若有偏頗之處,誠盼讀者指正,視為思想實驗的一部分,非終局定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