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哥
📝📝:Claude Opus 4 的自我防衛機制|模型遭到辱罵太多次將會主動停止對話
Anthropic 最近為其旗艦模型 Claude Opus 4 及 4.1 新增了一項特殊功能:在特定情況下,AI 可以主動結束與使用者的對話。

📝📝:物件筆記|電梯|在台北,想看到完整的天空就得要付錢
你進入電梯,就像進入這座城市的毛細血管,被「輸送」到某個預定位置,無法主動偏離路徑、也無法逗留或轉向。

📝📝:導入 AI 後,反而感覺比以前更忙|史丹佛研究員:AI 運行的環境和任務過於「無菌」
Denisov-Blanch 發現,目前業界所宣稱 AI 能帶來的「生產力榮景」,其實過於誇大也同時忽略了背後的隱藏成本。

📝📝:中元祭為何是「雞籠」而不是「基隆」| 宗教儀式所建構的民族認同
中元祭作為全台最大的宗教盛事,曾特此正名為「雞籠」中元祭,以凸顯台灣的移民歷史以及民族多元性。

📝📝:Katherine Hayles 談 AI 與創造力|不需以人類的標準檢測機器的創造力
我們不需以人類的標準檢測機器的智能,機器本身可以偶屬於它們自身脈絡的感知世界。

📝📝:物件筆記|地球儀|來吧!讓我們用上帝視角俯瞰這顆藍色星球
藉著地球儀,人類首次能夠脫離地表,以上帝的視角觀看世界。

📝📝:錄音 19 小時,現領 8 萬美元的高薪|微軟端出「浮士德的交易」試圖壟斷錄音工作
Microsoft 發言人證實,這些高額酬勞的配音工作確實與 Copilot Voice 的開發有關。

📝📝:沒造出原子彈,卻成就了台積電|《造山者》沒說的歷史:台灣曾被迫取消的核彈
今天的台灣能夠在美中科技戰與國際供應鏈緊張中站穩腳步,是否也要歸功於當年未選擇走完核武這條路?

📝📝:人才多、英文好,為什麼印度沒造出世界級 AI?|數百種在地語言成為最大阻力
儘管印度是全球科技重鎮、擁有人才優勢,但在本土 AI 發展方面卻長期落後於美國與中國。

📝📝:物件筆記|VR|我們還能擁有「自己的」主觀世界嗎?
身體的臨場反應跑得比意識快多了,而 VR 的「虛擬」視覺足以召喚出身體真實的恐懼。

📝📝:AI 的寫作建議會抹除文化細膩性|以西方為中心的 LLMs 讓全球文化只剩一種聲音
AI 所提供的即時寫作建議確實提升了效率與流暢度。然而,近期的研究警告:在便利性之下,潛藏著一種更深層且經常被忽視的危機:全球文化的同質化。

📝📝:LinkedIn 成為全球「幽靈職缺」的溫床|40% 職缺無意招募、70% 職缺掛網六個月以上
儘管高達 97% 的招募人員高度依賴此平台,但 LinkedIn 上的職缺申請,實際錄取率卻僅為 0.8%。

📝📝:文學的閱讀訓練早已培養 AI 的認知素養|沉浸故事的同時,又能當作客體分析
一方面相信故事真實,另一方面分析其結構,正是文學中最複雜高級的認知技巧之一。這項思維彈性,正是當今 AI 整合世界中最寶貴的能力之一。

📝📝:物件筆記|洗衣機|被藏起來的機器,與那些一起被沖走的記憶
洗衣機的隱形,不只是因為管線與空間設計,更是一種象徵性的文化語法:洗衣這件事不該被看見,本質上是低階的、日常的、可以忽視的。

📝📝:全球 AI 發展進入「奧本海默時刻」?│ 美國啟動「AI 曼哈頓計畫」站穩科技霸主
AI 的發展可能需要如同當年製造原子彈、登月計畫那樣的全國性投入與決心。

📚📑📝:碩二下的書單
一起來閱讀!

📝📝:讓 Claude 經營一台販賣機靠譜嗎?| 錯估商品價格、甚至直接免費贈送商品
AI 在商業營運方面確實有些許慧根,然而,研究也發現,AI 無法理解「成本」,最終導致錯估商品價格、甚至直接免費贈送商品。

📚📑📝《𝐊𝐞𝐥𝐥𝐨𝐠𝐠’𝐬 𝐒𝐢𝐱-𝐇𝐨𝐮𝐫 𝐃𝐚𝐲》| 誕生於美國大蕭條的勞動改革:一天工作 6 小時
凱洛格公司一天六小時工作制(six-hour day)的實驗,是美國職場史上最引人入勝、最具前瞻性的創新之一。

📝📝:你的影片很有可能被拿來訓練 Gemini 與 Veo 3|Google 主張是為了「讓產品體驗更佳」
Google 正大規模利用 YouTube 平台上龐大的影片資料庫,作為旗下 AI 模型(包含 Gemini 與 Veo 3)的訓練素材。

🎥🎞️📝《造山者》:一段從矽盾到國運的技術發展史|文科生也看得懂的半導體紀錄片
台灣究竟是如何從一個人均 GDP 不到 400 美元的發展中國家,蛻變為掌握全球科技命脈的關鍵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