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 成為全球「幽靈職缺」的溫床|40% 職缺無意招募、70% 職缺掛網六個月以上

如今擁有超過十億會員的 LinkedIn,已成為專業社交領域的主導力量。
然而,在 LinkedIn 光鮮亮麗的介面與企業成功故事背後,卻隱藏著相當諷刺的現實:儘管高達 97% 的招募人員高度依賴此平台,但 LinkedIn 上的職缺申請,實際錄取率卻僅為 0.8%。
如此驚人的落差引發了質疑:LinkedIn 是否已從原本的職涯助力,轉變為一個讓企業得利、卻無益於求職者的「企業求職髒水」?
📌📌本集 Podcast 收聽連結|LinkedIn 成為全球最大的求職髒水
LinkedIn 放大企業失能
儘管 LinkedIn 並非造成企業極端追求效率、過度重視學歷文化的始作俑者,但 LinkedIn 卻成為最主要的推手與放大器。這個平台營造出一種虛假現實,聲稱服務於求職者,實則其架構與演算法完全為既有職場既得利益者與企業方設計。
LinkedIn 助長職場失能的起點,是其核心設計哲學。LinkedIn 並未打造一個讓人才與能力自然發光的公平舞台,反而創造出一個獎勵熟悉演算法與社群機制的環境。求職過程因此從「配對技能與機會」,淪為「管理形象與關鍵字最佳化」的競技場。
平台強調不間斷的自我行銷與專業形象營造,已讓真誠的職場溝通逐漸被形式化的企業語言取代。在這種氛圍下,那些真正具備能力與潛力的專業人士,反而更難從精通 LinkedIn 操作技巧的人群中脫穎而出。
LinkedIn 助長幽靈職缺
LinkedIn 對就業市場最具破壞性的影響之一,就是成為「幽靈職缺」(Ghost Job)與資料蒐集的主要溫床。
這場欺瞞的規模令人震驚。位於紐約的商業貸款機構 Clarify Capital 的調查顯示,50% 的人資主管坦言,他們會故意張貼虛假的職缺,以建立未來可能招募的人才庫。更令人擔憂的是,70% 的主管會讓職缺掛網超過六個月,40% 的職缺甚至根本無意招募,只是為了營造公司成長的假象。
這種欺瞞早已不止於假職缺。如今許多獵才機構會在 LinkedIn 上使用 AI 生成的虛假招募員帳號,這些帳號具備偽造的學歷與工作經歷,向求職者發送與真實招募毫無關聯的訊息。
各項數據勾勒出一幅令人不寒而慄的圖像。線上履歷工具網站 Résumé Genius 估計,光是在美國,LinkedIn 平台上可能就有多達 170 萬筆幽靈職缺。而位於倫敦的職涯顧問機構 Standout CV 則指出,英國超過三分之一的職缺掛網超過 30 天,卻完全沒有招募意圖。
線上找員工,線下偷資料
幽靈職缺的功能其實早已超出「建立人才庫」的範疇,這些職缺同時也成為精密的資料收集工具。
作為 Microsoft 旗下的平台,LinkedIn 會將使用者資料分享至歐盟與瑞士以外的地區,做為微軟生態系內的廣告與行銷用途,並與服務供應商交換資料。這使平台有強烈誘因持續保留幽靈職缺,以增加使用者互動並擴大資料採集。
美國記者 Bob Sullivan 指出,徵信公司 Equifax 在全美數千個人資部門的協助下,建立起美國史上最龐大、最精密的個資資料庫之一。這些資料每週從 75% 的《財星 500 大企業》、85% 的聯邦政府單位,及無數其他機構源源不絕流入。
包括 Facebook、Amazon、Oracle、AT&T 與 Microsoft 等大型企業,皆提供大量使用者資料,範圍涵蓋社會安全碼、薪資水平、健保狀況與工作年資等。作為全球最大的職場平台,LinkedIn 在這個以資料驅動的生態體系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透過職涯焦慮與求職者的脆弱處境來獲取利益。
Open to Work?
LinkedIn 最扭曲職場生態的現象之一,就是讓「誠實表達」反成為求職劣勢。平台推出的 Open to Work 求職頭相框,原意是讓求職者能夠向潛在雇主表達意願,卻在現實中變成「招募界最大紅旗」。與其說 Open to Work 是一種信號,不如說根本是絕望的標誌。

這種現象反映出 LinkedIn 所形塑的職場權力關係極為畸形。前亞馬遜招募顧問 Lindy Mustain 指出,招募人員希望「主動發掘」理想人才,而非被動接觸求職者。平台建立出一種權力逆轉的氛圍:
越是顯得開放
就越可能被忽視
最終,這個系統獎勵的是偽裝與策略,而非坦率與實力。
求職者被迫演一場看似「在職」的戲碼,暗地進行求職,整個過程徒增壓力與複雜性。在這樣的機制下,真正具備實力的人才反而被埋沒,而擅長玩弄平台潛規則的人,則能脫穎而出。
LinkedIn Premium 的高牆策略
LinkedIn 建立了一個系統,使得有效的職場網絡愈來愈依賴付費的 LinkedIn Premium,形同把求職的焦慮當作是賺錢的工具。
LinkedIn 的免費版本在連結潛在雇主與業界人士上設有諸多限制,像是每周可以查看的次數、能夠看到的資料,迫使求職者每月支付約 40 美元,才能解鎖應屬基本的求職功能。

但是只要退一步想想,就能發現其中的荒謬,這種付費門檻對財務本已吃緊的失業者與低薪者而言,根本是一道更高的壁壘。
LinkedIn 實質上對無法負擔高階功能的人設下歧視性限制,削弱其求職可見度與人脈拓展能力,將職涯發展變成一場財力競賽,而非專業實力的展現。
此訂閱制度更激勵 LinkedIn 保持免費版本的「不便性」。透過限制免費功能,平台讓用戶對付費版本產生依賴,使其營收模式建立在放大問題之上,而非解決問題。
超越 LinkedIn 的實體聚會
真正有價值的職場人脈與發展機會仍存在於平台之外。關鍵在於回歸更傳統、基於關係與信任的人際網絡模式,而非過度依賴演算法優化。
在地的專業組織、產業聚會、志工參與與社群活動,往往提供比 LinkedIn 更真實的人脈建立機會。這些場合能促進有深度的交流,針對職涯目標、產業困境與專業興趣進行坦誠對話,而非淪為表演式互動。
許多專業人士都表示,面對面的 samll talk 所帶來的職涯契機,遠比數月在 LinkedIn 上的經營更具實質意義。數位工具再有價值,依然無法取代人際信任、情感互動與真誠關注這些推動職涯關係的核心要素。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