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筆記|洗衣機|被藏起來的機器,與那些一起被沖走的記憶

鋼哥
·
·
IPFS
·
洗衣機的隱形,不只是因為管線與空間設計,更是一種象徵性的文化語法:洗衣這件事不該被看見,本質上是低階的、日常的、可以忽視的。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洗衣機幾乎無所不在,卻也幾乎無人注意。Photo by Raychan on Unsplash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洗衣機幾乎無所不在,卻也幾乎無人注意。

洗衣機不是像電視那樣掛在客廳牆面、吸引視線;不是像電鍋那樣在廚房中央、日日操作;洗衣機總是被放在浴室、陽台、洗衣間的角落,藏匿在家的邊陲地帶,彷彿不需要被看見,也不值得被看見。

這種「隱身」的物件特性,讓洗衣機成為一種背景化的存在。

洗衣機默默地運作,成為家庭維持清潔秩序的關鍵裝置,卻從不進入我們的目光中心。冷氣、冰箱、甚至掃地機器人,都比洗衣機更容易出現在家庭的顯眼處。洗衣機的隱形,不只是因為管線與空間設計,更是一種象徵性的文化語法:

洗衣這件事不該被看見,本質上是低階的、日常的、可以忽視的勞務。


從河邊到陽台

我的阿嬤從來沒有使用過洗衣機。她這輩子幾乎都是用自己的雙手洗衣服,洗自己的,也洗全家的。

她曾經跟我分享過一段記憶:在她年輕的時候,家裡還沒有排水系統,也沒有家用水龍頭,要洗衣服得走一段路,到村子附近的溪邊。那裡是一個臨時但穩定的洗衣場;不只是為了洗衣,更是女性之間的生活聚點。

在那個年代,洗衣是女性的工作,也因此,洗衣場成為一個只有女性才能參與的公共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她們一邊搓洗衣物,一邊聊八卦、分享食譜、交換育兒技巧,甚至彼此照應情緒。那不是工作與勞動的場域而已,更是一個社會網絡的節點,一個集體情感的支撐結構

這樣的社群空間,對男性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他們既不會去洗衣,也無法進入那個社會語境。洗衣,對當時的女性而言,既是壓力,也是喘息的間隙;既是日常的重擔,也是難得的社交解放。

當洗衣機進入家庭,這種空間性一夕改變。

洗衣被內縮到家庭內部、邊角的私人空間,不再需要「走到溪邊」,也不再需要「聚在一起」。洗衣行為變成一種封閉而個人化的操作,女性的社交網絡也隨之消失。洗衣變得更快、更乾淨,也更孤單

洗衣被內縮到家庭內部、邊角的私人空間,不再需要「走到溪邊」,也不再需要「聚在一起」。Photo by Brother Yoon on Unsplash



從人際請託到人機溝通

另一個我深感有趣的面向,是洗衣機的「操作介面」如何重新規定了我們與「洗衣」這件事的互動方式。

過去,如果你想請人幫你洗一件白襯衫,可以直接說:

「拜託這件幫我洗兩次,用冷水,別用太多洗衣粉喔。我差不多晚上下班後過來拿,錢先給你。」

這是一種語言上的請託、協商與共同理解的過程。

但今天,我們面對的,是一台沉默的機器。洗衣機不會懂你的話語,甚至也不需要理解你,這台機器只能理解標準化的符號:注水、強洗、柔洗、預洗、脫水、高速脫水、低溫、滾筒洗淨。

洗衣機不會懂你的話語,甚至也不需要理解你,這台機器只能理解標準化的符號。Photo by PlanetCare on Unsplash

我們與洗衣機之間的溝通,必須透過介面 ,一套只屬於洗衣機而不是人類語言的語言。

這種設計,一方面提升了效率與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排除了那些無法快速掌握這套語言的人。像我爸爸,他從來沒有學過如何使用洗衣機,即使我願意教他,但他總說:

「太複雜了,我懶得學。」

對他而言,那是一種陌生的科技語法,不是他熟悉的生活語言。他寧可手洗,或拿去投幣式洗衣店、樓下專門的洗衣店,也不願意學習那一排排按鈕背後的邏輯。

洗衣機的介面不僅是科技設計的產物,洗衣機也劃分了誰能成為「操作者」、誰會被排除於使用之外。當我們說一台機器「很直覺」,往往其實是對某些人來說很直覺,對其他人來說卻是不溝通無效的封閉語言


洗衣機幫了誰的忙?

許多人曾讚美洗衣機是解放女性的發明:讓媽媽不必再手洗、不必再忍受寒冷的溪水或腰痠背痛的蹲姿。但如果我們仔細看今天的家庭,真的有那麼「解放」嗎?

以我自己的家庭為例,洗衣機的使用者仍然主要是女性(甚至連廣告的 TA 也經常主打女性),也就是我媽。洗衣機確實讓家庭的勞動變得輕省了,卻沒有改變「誰應該做這件事」的性別預設

甚至可以說,洗衣機讓我們對效率有了更高的期待。衣服可以一次洗更多、洗更快,所以責任更重、洗得更頻繁。洗衣的量變了,但操作者沒有變

洗衣機的使用者仍然主要是女性(甚至連廣告的 TA 也經常主打女性)。Photo by kalpa mahagamage on Unsplash

二十一世紀的女性不再需要到溪邊洗衣,卻仍然是那個記得要分類衣物、選擇洗程、應對洗衣機故障的人;甚至,在下班抽空之餘還要打電話提醒家裡的「男人」記得將衣服泡水。男性在家庭中仍然常常用「不會操作」來逃避勞動,並合理化這種逃避。

洗衣機沒有顛覆性別分工,反而使勞動變得更無形、更難被看見、更容易被忽略。洗衣機把一項曾經可以「看見的努力」藏進機器的聲音與震動中,讓我們以為「按一下按鈕就好了」,卻忘了背後仍然是需要思考、安排與處理的人。


被藏起來的,不只是機器

洗衣機看似平凡,卻深藏著歷史與社會的摺痕。

洗衣機是一台技術機器,也是一個象徵性的載體。洗衣機改變了我們洗衣的方式,也改變了我們與他人、與空間、與性別分工的關係。

洗衣機藏身在居家的角落,也隱去了那些屬於溪邊的女性記憶;洗衣機沉默地等待指令,也讓語言與勞動的交流被簡化為按鈕的選擇;洗衣機提高了效率,卻也隱蔽了責任的再分配。

或許,在洗衣機面前,我們更應該問的,不是「要選哪一個洗程」,而是:

下一次能不能換一個性別的人來操作洗衣機?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性别/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鋼哥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文學的閱讀訓練早已培養 AI 的認知素養|沉浸故事的同時,又能當作客體分析

物件筆記
30 篇作品

📝📝:全球 AI 發展進入「奧本海默時刻」?│ 美國啟動「AI 曼哈頓計畫」站穩科技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