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herine Hayles 談 AI 與創造力|不需以人類的標準檢測機器的創造力

鋼哥
·
(修改过)
·
IPFS
·
我們不需以人類的標準檢測機器的智能,機器本身可以偶屬於它們自身脈絡的感知世界。

在人工智慧能與人類一同創作詩歌、撰寫文章並進行藝術創作的時代,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關於「意義」、「創造力」以及「認知」本質的問題。

美國後現代文學評論家、杜克大學文學系的榮譽教授 N. Katherine Hayles 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突破性的觀點,不僅挑戰了我們對機器能力的既定假設,同時也主張:

我們不需以人類的標準檢測機器的智能,機器本身可以偶屬於它們自身脈絡的感知世界。


集體認知與「混合檔案庫」

這些系統的重要性在於體現了「集體認知」。

GPT 類模型透過處理數十億篇人類文本來獲取知識,因此充滿了人類的文本檔案;同時,也以指數速度生成新的文本,形成 Hayles 所謂的「混合檔案庫」(hybrid archive) :

有人類創作
也有機器生成

隨著 AI 消化人類文本並生成新內容,而人類又透過像 ChatGPT 這樣的介面與 AI 協作,人與機器的文本生產邊界變得模糊。這種協作實際上是多層次的集體認知同時運作:機器從人類檔案中學習、人類利用機器能力創作,雙方共同擴展這個混合文本生態系。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鋼哥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沒造出原子彈,卻成就了台積電|《造山者》沒說的歷史:台灣曾被迫取消的核彈

物件筆記
32 篇作品

📝📝:物件筆記|地球儀|來吧!讓我們用上帝視角俯瞰這顆藍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