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然
老師的愛
孩子們卻經常接觸到情緒繃緊、懶惰成性、欠缺同理心的教師,每日面對這樣的“壞榜樣”,當中痛苦旁人難以想像。

課外書的價值
其實知識普及、教育進步已是不爭的事實,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來判斷當今的情況,顯然不合時宜。

保持笑容
當惡人千方百計要製造恐懼和不安,手無寸鐵的平民更加要理直氣壯的無視恐怖的威脅⋯⋯

繼續成長
年輕時愛讀《紅樓夢》,早已對第二回那副對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留下深刻印象,從來懂得及時放手,而且一直居安思危⋯⋯

反派的力量
這是非常成功的改編,不但在劇情上為原著加分,在技術上更顯現高超的創意,精細的動作設計,還有充滿時代特色的精彩配樂,各方面都配合得很好,令觀眾感受到這個系列的氣勢不凡。

如何避免孤獨S
編劇藉着女主角對未來的不安,寫出人生走到最後的種種下場,是“孤獨地S”還是“為自己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可能⋯⋯

不只是社畜
我對這電影是意想不到的喜歡,因為不但沒有歌功頌德,還直接表達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尖銳問題 ⋯⋯

因為玄彬的緣故
有些人還只會單方面接收關於抗日戰爭的政治宣傳,致使對過去的認知只停留在某種仇恨的情緒,很少人會主動了解侵略與被侵略的前因後果與當時的國際關係。

少女心事
基於男女大不同,身為父親很難完全了解女兒的想法,還以為只要順其自然就可以平安無事,想不到當家中的小孩長成少女,才體會到她的心事既複雜又飄忽,一點都不平靜。

闖出去,寫回來
梁淑淇全新長篇小說《我等待的明天》,已經開始在《鏡文學》連載。

寫什麼和不寫什麼
社會急速變化,「想寫什麼都可以」漸漸變成一則遙遠的傳說,代之而來的是許許多多的題材都不可以寫。

只要是少女
女主角從頭到尾又愛又恨,亦正亦邪,揮灑自如,跟《那個女孩》的楚楚可憐完全不同。

來都來了
由於案情實在太離奇,引發人們對一眾涉事男子進行“起底”,大家都對他們“迎男而上”嘖嘖稱奇⋯⋯

比絕望更絕望
有時候,人家的苦況,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有些特殊的困境,不是你說改變就能改變的⋯⋯

一切都是政治
這類關於新移民與本地財主之間的恩恩怨怨,從來都可以各執一詞,各有道理⋯⋯

別做傻事
親友都說他這樣等於慢性自殺,他卻反駁說既然可以出院,生活便要“全面復常”。

溫馨的錯覺
歲月的確在不知不覺間溜走,只是我們都不察覺吧!

噩夢反向
“今次這個夢境跟平時不同,像真的一樣,那個男人還跟我說了很多恐怖的話,我擔心他不會放過我。”洪家楠似乎已經不能自拔,無法從夢中的驚懼返回現實。

假如可以再讀一次
有些事情總要在許多年之後才會明白,原來人生的幾件大事之中,讀書根本是最容易的一項。可不是嗎?

好笑得想哭
這個世界實在有太多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了,那些領導人巡視時總是要不懂裝懂,高調地說出一句閒話、兩點感想、三點希望、四點意見,底下的人明知道那是廢話都要大力鼓掌、認真學習、深感讚嘆,還要誓神劈願貫徹落實,結果自然是原本的安排被打亂,資源被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