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不是問題,教育才是
IPFS
抖音抓住的,不過是人性弱點
抖音的演算法設計,其實非常「初淺」:
短視頻 → 滿足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大腦。
隨機獎賞 → 不確定性刺激多巴胺。
無限滑動 → 移除了「結束感」。
它利用的,無非就是人類對新鮮、快速、即時快感的本能需求。這些機制能讓人一刷再刷,但卻無法真正帶來深層的滿足。問題不在於抖音,而在於人是否具備抵抗這些誘惑的能力。
為什麼「不要看」沒用?
因為即使不用抖音,人也可能沉迷於其他東西——手遊、追劇、無止境的網購。這些娛樂形式同樣利用了人性中的弱點。如果教育沒有培養出應對誘惑的能力,禁止一個平台,只會換來另一個成癮對象。
教育的缺位
傳統教育太強調「輸入知識」,卻忽略了「管理心智」:
沒有教專注力:如何專心投入一件事。
沒有教自我覺察:如何辨識自己正在被消耗。
沒有教延遲滿足:如何體驗長期投入換來更大回報的喜悅。
沒有教價值判斷:如何區分真正重要的事和無意義的噪音。
當這些能力沒有被培養,人就更容易被碎片化娛樂所支配。
真正的解方:教育素質
如果希望下一代不被抖音控制,關鍵不是封鎖抖音,而是教育應該幫助人建立:
專注力:能在閱讀一本書或完成一個專案時感受到樂趣。
批判性思考:能分辨內容的價值,而不是被演算法牽著走。
自我管理:能安排時間,知道該在哪裡投注注意力。
價值感: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會被短暫刺激帶偏。
結語
抖音只是時代的「照妖鏡」,它暴露的不是青少年的懶惰,而是教育的不足。如果教育能真正培養人類的內在素質,那麼再多的短視頻平台、沉浸式娛樂,也只能是偶爾的調味料,而不會成為一個世代的陷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