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光與影》——一名代理教師的班級日常小說化紀實——
第一章:開學初的挫折與家長壓力
李心握著桌上的備忘錄,指尖微微發顫。紙上密密麻麻寫著小傑的生活習慣、飲食要求,其中最醒目的那行字像一把無形的尺,壓得她心口發緊:「小傑食慾不振,務必親自盯著他吃完午餐。」
她抬起頭,看向陳太太那種客套卻帶有審視意味的笑容。
「李老師,您個子這麼高,我擔心小朋友會感到距離感……他們需要老師像幼稚園一樣,能抱一抱、親一親的。」
這句話像鈍刀一樣,慢慢割開她心底對教育的熱忱。李心感到一股難以言喻的不平和委屈。她明明全心全意投入,每天為孩子設計課程、維持秩序,卻因沒有教師證書,就被質疑不專業。
手機叮咚作響,又是一條來自陳太太的訊息:「老師,我希望您能更敬業一點。」
李心深吸一口氣,心裡的壓力像潮水般湧上。她問自己:難道我真的不是個好老師嗎?即使是有教師證的老師,未必能做到我現在這些努力吧。
第一天的課堂就遇到挑戰。小傑站在教室中央,手一揮,把孩子們精心湊好的積木和書本掃落一地。刺耳的聲音劃破教室的寧靜,孩子們愣在原地,氣氛瞬間凝固。李心蹲下身,語氣平靜卻堅定:「小傑,現在去輔導室,好嗎?」
小傑默默地走向輔導室,沒有反抗,也沒有抱怨。李心鬆了一口氣,卻又感到一絲愧疚——這不是長久之計,但當下她別無選擇。
下課的操場上,孩子們像小鳥般奔跑,笑聲在空氣中跳動。李心站在最後方,手握哨子,眼角偷偷觀察每個孩子。平時調皮的孩子笑得燦爛,安靜內向的孩子也露出自信的微笑。她心裡一暖,像晨光穿透厚重的雲層。
回到教室,她開始帶領孩子們朗讀課文,配上手勢與肢體動作。當孩子們模仿「大樹」高舉雙手、像「小鳥」揮動翅膀時,課本仿佛活了起來。教室裡充滿笑聲與動作聲,李心清楚地感受到:教育的專業,不在於證書,而是在孩子的笑容裡、在每一次勇敢上台、在每個努力被肯定的瞬間累積出的真實力量。
第二章:小傑與特殊學生的挑戰
李心每天都像走在鋼索上。班上二十個孩子,其中三個特別難以集中注意力。她明白,如果不想辦法讓他們消耗過剩精力,課堂秩序很快就會崩潰。
於是,她決定每天第一節下課,帶全班去操場跑步。起初,孩子們對突如其來的體能活動感到陌生,有的慢慢走,有的抱怨太累。李心站在跑道邊,揮動哨子,鼓勵他們:「加油!再多跑一圈,你會覺得更有精神!」慢慢地,孩子們開始笑著奔跑,腳步踩出節奏,笑聲在空氣中跳動。操場上的光線灑在他們臉上,像晨光一樣溫暖。
然而,課堂上的挑戰依舊存在。小傑總在最關鍵時刻打亂秩序——那天,他在「搶救前線」遊戲中,一揮手把積木和課本掃落一地。孩子們愣在原地,氣氛瞬間凝固。李心蹲下身,語氣平靜卻堅定:「小傑,現在去輔導室,好嗎?」
小傑默默走開,教室秩序暫時恢復,但李心心裡明白,這只是暫時解決辦法。她既鬆了一口氣,又感到愧疚。每一次處理特殊孩子的行為,同時兼顧其他孩子的學習與情緒,她的心被無形壓力擠得緊緊的。
國語課和英語課成了她創意的舞台。朗讀課上,她帶孩子們做動作手勢,把課文活起來;英語課上,她將學生變成短劇角色,循序漸進地學習句子和對話。每一次孩子勇敢上台,她都感到一陣滿足——這些瞬間比任何證書或表揚都真實而有力量。
偶爾,家長的正向回饋像一道光照進心底。一次接送時,一位家長笑著說:「李老師,謝謝您!以前孩子晚上不睡,現在時間一到就會乖乖上床。」李心的嘴角微微上揚,心裡的疲憊被這一刻的肯定溫柔化解。
然而,課堂之外,她仍感孤單。小傑在輔導室畫的畫裡,媽媽的身影總是被放大,佔據整個畫面,而小傑孤單地站在角落。李心明白,家庭的問題無法由她解決,她只能在學校這個小小世界裡,努力給孩子安全感與陪伴。
每一天,她都在疲憊與成就之間穿梭。這就是代理老師的日常:好的、壞的,都要照顧;每個孩子的快樂童年,都需要她全力以赴。
第三章:班級經營與日常創意課程
李心深知,教育不只是解決問題學生的行為,更是照顧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與快樂。班上二十個孩子,每個性格和需求都不同。她不只要維持秩序,更要讓孩子們在學校感到安全、快樂、有創意。
每天第一節下課,她都帶孩子們到操場跑步。起初,孩子們抱怨不已,但慢慢地,他們開始享受這段自由奔跑的時光。李心站在最後方,看著孩子們揮灑汗水、笑聲充盈空氣,她感到心裡被溫暖填滿。跑步不只是消耗精力,更是一種讓孩子專注課堂的方式,也讓他們學會團隊協作和自律。
在課堂上,李心將創意融入每一堂國語課。朗讀課不再只是背誦,她帶孩子們用手勢模仿課文內容。當讀到「大樹」時,孩子們高舉雙手;讀到「小鳥」時,他們揮動雙手如翅膀。單調的課本瞬間活了起來,教室裡充滿孩子們的笑聲與動作聲。李心看到每一個孩子專注的眼神,心裡一陣欣慰——這份投入,比任何表揚都真實。
英語課上,她將課程變成小型戲劇。每堂課循序學習句子、對話,最終孩子們分角色上台演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角色,成雙成對表演,確保沒有孩子被忽略。李心甚至親手採買布料,裁剪成簡單戲服,並讓家長參與縫製。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的過程,讓學校與家庭產生連結,也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見和重視。
課堂之外,她還要處理小傑偶爾的突發行為。但即便面對挑戰,她從不忽略其他孩子。她知道,教育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照顧。當她看到孩子們在操場上奔跑、在課堂上活潑學習時,那些辛苦、焦慮與委屈都化作心底的一絲甜意。
李心明白,作為老師的專業,不只是課程安排或教學技巧,更是在每天的小細節裡看見孩子、陪伴孩子。這些細微的努力,累積起來,才是教育最真實的價值。
第四章:畫裡的秘密與家庭無力感
輔導室裡,小傑安靜地坐在桌前,紙和畫筆散落在桌上。他專注地畫著媽媽,而自己總是小小地站在畫角,孤單又微弱。媽媽的身影被誇張放大,佔據了大部分空間,有時手裡還拿著寫滿字的備忘錄,有時表情緊繃模糊。
李心透過玻璃窗看著小傑,心頭一緊。她明白,這些畫裡透露的,是小傑內心被壓得喘不過氣的世界——那是一種被強大規範籠罩的感覺。他看似頑皮搗蛋的行為,也許只是向外界發出的求救訊號。
輔導老師發現了這些端倪,邀請陳太太到校會談,但基於專業倫理,李心沒有參與。她在門外焦急地等待,心裡充滿疑惑與無力感。一個小時後,門再次打開,陳太太的臉上不再是公式化的笑容,而是多了一絲疲憊。她沒有和李心說話,只是對輔導老師點頭後離開。
這場會談並未帶來明顯改變。每天準時傳來的「敬業報告」依舊,李心心中更添一份孤單。她知道,這些家庭問題根本無法由她解決,無論她多麼努力,也只能在學校這個小小世界裡,給小傑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她常常自問:自己所能做的,究竟算不算教育的專業?即便力所能及,也無法改變家庭的巨大壓力。
在這種無力感中,李心依舊選擇行動。她陪伴孩子、設計課程、鼓勵表現,給每個孩子被看見的機會。她明白,教育的專業不在於能改變家庭,而是在學校裡,給孩子一個可依靠、可以快樂成長的空間。
每一次小傑回到教室安靜地坐下,每一次孩子們在操場上自由奔跑,都是她努力的痕跡。雖然孤單,雖然無力,但這份堅持,是她作為老師的信念,也是她能給孩子的最大支持。
第五章:期末成果發表會與教育回報
期末終於來臨,李心決定將這一學期的努力化為一場盛大的成果發表會。她希望孩子們、家長們,甚至自己,都能看到這些日子的付出與改變。
操場上,孩子們準備跑400米比賽。陽光灑在汗水閃閃的臉龐上,每一步都充滿力量與自信。家長們在一旁熱烈歡呼,李心揮動哨子,心裡暖暖的——這些笑容,是她最大的回報。
接著是教室裡的表演時間。國語課文的朗讀搭配手勢,每個孩子都投入其中。當「大樹」高舉雙手,孩子們揮動「小鳥的翅膀」時,教室裡充滿笑聲與節奏感。李心看著孩子們眼中閃爍的光芒,心裡一陣欣慰——教育的專業,不在於證書,而在於每一個孩子被看見、被陪伴的瞬間。
最後是英語戲劇的演出。李心親手裁剪布料,將每個角色變成簡單戲服,並讓家長協助縫製。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角色,成雙成對地上台表演,用不流利卻勇敢的英語對話呈現故事情節。家長們有的拍手、微笑,有的眼眶微紅。
小傑也站在舞台上,完成自己的角色。這一次,他不再閃避,而是帶著一點自信。李心心頭微微一震,明白自己這一學期的付出沒有白費。
回到空蕩蕩的教室,她將椅子排整齊,擦拭黑板,心裡充滿複雜情緒——疲憊、喜悅、釋然,也有無力感。但她清楚,教育的價值正是在這些細微而真實的瞬間:孩子被看見、孩子快樂成長、孩子敢於嘗試。
李心默默對自己說:
「我做到了,這就是我能給孩子的最好回報。」
後記
教育的路不容易,尤其是在資源有限、家庭背景複雜的現實中。身為代理老師,我經歷過焦慮、委屈、孤單,也感受過孩子們帶來的喜悅與感動。
我學會了:教育的專業不在於證書,而在於心中的堅持、對每個孩子的關注與陪伴。即使無法改變所有家庭問題,即使班級裡充滿挑戰,每一個努力的瞬間,都可能成為孩子快樂童年的一部分。
回顧這一學期,我明白:教育最美的回報,不在於外界的認可,而在於看見孩子們的成長、聽到他們的笑聲、感受到他們的信任。這份經驗,是我作為老師最真實、最深刻的財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