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書(9/2025,第一篇):「S,你當時係輸咗俾個未知。」
第一天
寫一個你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它可以是一個瞬間、一段時光、一件事、或一個人。這個轉折點可能讓你踏上一趟沒有想像過的人生旅程,或者它可能改變了你的人生方向。
2022年6月26日,太子某樓上咖啡。朋友H、我們的戲劇老師R,和我。
當時的我25歲、無業,剛剛離開了一份戲團行政職位。內心還是那一團糟 -- 憂鬱、慾望與壓抑。反覆出現的感受與主題。有時,在旺角街頭迎上影影綽綽的繞手而行的身影,我常常感覺到自己要飄起來了。像一個沒有裝上任何貨物,就不小心被打開飄出窗外的購物膠袋。旺角街頭的一尾藍色的水母。
飄著飄著,無法著地,就開始想,是不是「地」的問題?是地的問題吧。
H是一位音樂人,自小習琴,古典,但偏愛JPOP,所以把心一橫要到日本發展。剛巧儲了點錢,父母也支持,就去了東京。是故那是場踐行前的飯局。R是很為學生著想的老師。我們點了些意粉,我要了杯涷薄菏朱古力。
「我想等自己準備得好啲先。(我想先待自己準備得更好。)」
是因為,當時我想去外國做Au-Pair。但又在想,要不要去HKDI (香港專業設計學院)讀書。因為那內在巨大的空洞,因為我還未準備好。留在香港還是出國?如果留在香港,要繼續在那無底的井投CV(記者工作),還是真的去讀那設計的副學士?如果出國,法國、德國,還是荷蘭?很多問號,很多未知。
我一路訴說這些可能性,當中的迷茫(與一點點不經意的無助),R只是靜靜地、張大眼睛專心一意地聽著。然後他問我,自己關心些甚麼?我沒忍住,又提起了「性」。一路講講講講講⋯⋯
「咁原來你好清楚你想做嘅係啲咩;咦,咁會唔會考慮荷蘭?嗰邊嘅文化好似更開放,好似會適合你啲。(你很清楚你想做些甚麼,那會否考慮荷蘭?那𥚃的文化更開放,好像更適合你。)」
我說,因為覺得自己未準備好,我早幾日已拒絕了一個好像很好的、位於Leipzig的家庭的Au-pair 邀請。(本身要take care 一個很小的嬰兒,而我沒有相關經驗。)「而現在已是六月尾,多數要找Au-pair 的家庭都已經找到了合適的人。現在要match 家庭,很難了。」
R聽著,停頓了一回兒,開口,「S,你當時係輸咗俾個未知。」
因著這一餐飯局的這一句,我當天回家,打開電腦,繼續搜尋合適的家庭。然後找到了一個法國巴黎近郊的家庭。兩個孩子,8歲和13歲。然後同年9月就飛了去法國,繼而遇上了Q、在荷蘭的J和R、巴黎人B和E,以及一些在法語學校的朋友(例如C)。去了一場Open Mic,聽了幾場concert,一次地下rave party、幾次house party。大概會說流利的法文(當時)。
一切可能性,由未知而生。
這頓飯局的這句話作為引子,鼓勵我一邊感受著那必須伴隨著的恐懼,一邊一頭栽進了為期一年的Au-Pair 生活。And I regret nothing.
//Don't overthink it. More is lost by indecision than the wrong decision. Ac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erfection. Walk forward, trust that any perceived misstep is just another route to the destination. // -- O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