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之九《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

Aaryn阿林
·
·
IPFS
一首写给资本主义的挽歌,一份来自底层和边缘的追问。
王梆 著

住院的一周里读完了这本书,本来对这本既有生动的生活细节,又有严谨的社会学剖析的著作没有太多话想说,但提笔写读书笔记的时候那些感受碎片却惊奇地被我一一拾起。

王梆以自己在英国多年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英国低中阶层与“新穷人”群体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书写。她的观察不局限于个人生活,而是延伸至英国的社会结构与福利体系,揭示了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叙事下“福利社会”的幻象,也触及了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她对“乡村”这一充满浪漫主义想象的空间进行了冷静的社会学式审视,展示了乡村在全球垄断资本主义体系中的被吞噬与异化。她以细腻的笔触和异乡人视角描绘了伦敦多元文化社区的日常生活,从语言、食物、节庆到邻里关系,呈现出一个在多元与分裂之间摇摆的城市图景。

书中第一部分题为“两极化的社会”,其意不仅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富分化,也包含阶层固化、城乡割裂、地域身份与政治立场的对立。王梆通过大量田野观察与生活叙事揭示出,脱欧后的英国陷入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与福利紧缩政策交织的困局:一极是金融业与精英阶层的特权积累,另一极则是低薪工人、单亲母亲与依赖救济制度的“新穷人”。她在描写中穿插对工党与保守党运作模式的剖析,前者延续了“责任与公共”的传统,却在政治现实中陷入左派的困境与分裂;后者则以效率与市场之名强化社会排他性。与此同时,她对“附近”“公共”“在地”等概念的探讨,体现在她亲身参与社区食物银行、公共花园与地方议会选举的经历中,这些细节让社会研究真正落回生活的肌理。

作为一名在澳洲生活的移民,我对第二章尤为喜爱。作者所提倡的“在地参与”让我重新反思自己与社区的关系。公共并非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嵌入邻里交往与日常互助之中。“附近”的意义,不止是地理上的接近,更是人际之间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书中关于英国疫情时期的观察纪实,也让我感受到危机之下社区网络的脆弱与韧性。

《英国历史文化外两篇》更令我大开眼界。作者追溯16—17世纪英国猎巫运动,梳理了父权制与厌女文化的历史渊源。同时,通过对英国家庭史的书写,展现了儿童惩戒、权威与反叛的复杂历史,让人得以窥见当代社会中家庭关系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延续性。

英国,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历从蒙昧到启蒙、从专制到民主的漫长历程,如今却陷入社会分化、阶层固化与福利制度萎缩的困境。《贫穷的质感》不仅是王梆献给资本主义的一首挽歌,更是一份来自底层与边缘的现实见证,一次对“生活尊严”与“公共责任”何以可能的追问。

PS:下一篇文章是另一篇读书笔记,或者我因腰突住院治病的经历,遇见一些很有戏剧张力的人,很有趣。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aryn阿林生活观察家,成长中的写作者。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