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 - Deadlock | 七日書十一月號 (2025)
分享一個職場上的焦慮感,它如何影響到你的情緒,又或讓你重新思考與選擇?
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職場渡過,可能你曾想離職,又或決定離職後經歷過焦慮、迷惘,再度出發,寫下這些會有共嗚的經驗吧。
作為工程師,最大的咀咒就是你不會停止焦慮。
這不是一個會學到盡頭的行業,每天技術都會更新,假如剛好進了一間技術落後的公司,就非得會恐懼說自己會不會因此失去競爭力;但要說一直接觸不同層面的新技術,又會苦於基礎知識不足而難以理解,然後覺得自己像個白痴一樣;年資慢慢地增長,看著身旁的朋友,又會害怕自己在原地踏步;但要說想升職,也不一定就有提供這樣的機會。更別說AI的興起,像一隻巨獸一樣在背後如影隨形。
但除了這些隨便找一個工程師都會有的焦慮以外,若是說我本人最根本的焦慮,大概是對失誤的恐懼。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某專案公司當Programmer,這是一份從一開始工作和生活的界線就很模糊的工作。由於人手長期不足的關係,我其實沒有多少和資深同事共事的經驗就要被推出去獨當一面,當年也還沒興起什麼自動化的架構,很多事情都要靠人手去確認然後執行、或是交付給客戶。那想當然地,在不夠熟悉以及時程的壓力下,可以出錯的東西我都錯過一次。(或以上)
根據莫非定律,有可能出錯的事最後都會出錯。若然最後沒有交付出一個理想的產品,那也該是整個團隊沒有創造出一個安全環境的錯。但我當時沒有立場這樣想,我只能在越做越錯,越錯越崩潰然後錯得更多,一直覺得大家覺得我很爛,想證明自己但又無從入手的死循環徘徊。
沒有人接住我,又或說我沒有好好求救。
那是我第一次體會什麼叫brun out,但我是後來才知道這樣是burn out。無法動彈,甚至有自傷的衝動。精神狀態抑壓到極限的結果,是我用一個非常狼狽的姿態辭職,回頭想來還是有點抱歉,但又無可奈何。
要說後來怎樣想通,可能其實也沒想通。只是休息夠了,就覺得自己又可以跳進下一個坑了。(笑)但我後來的確有再三提醒自己要對工作設下界線,我只領這麼點薪水不可能整個項目的成敗都要我負責吧(笑)。後來的工作當然也不是一帆風順,直到現在這到還是掙扎着浮浮沉沉,但的確沒有在那麼像一灘死灰一般燃盡過了。
人還是有成長的,吧。
PS. 我恨AIA ,不解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