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歲免評估聘外籍看護上路 政策鬆綁引爆資源分配爭議

2025 年 8 月初,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新階段,也同步揭開外籍看護新政的序幕:從 8 月 1 日起,80 歲以上長者,竟然可以「免巴氏量表評估」就申請外籍看護;甚至 70–79 歲罹患癌症二期以上者,也可適用同樣優惠。這個看似「懶人包式福利」,其實在媒體、立法院與民間各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激辯潮。
一、何以「80 歲免評估」政策此路開通?
多年來,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需經醫療機構進行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評估,確認長者失能程度,如日常自主能力較差(水準低於某分數)才能符合申請條件。如今修法取消這一門檻,看似簡化流程,實則是想回應長期照護人力荒,尤其這幾年「缺工問題」從老人照護場域蔓延至各行各業。
根據內政部與勞動部數據顯示,80 歲以上人口中約有 53 萬人身體狀況良好,這波政策一放開,可能有近 10 萬人立即加入申請行列,讓原本有限的外籍看護資源一下變得更炙手可熱。
二、爭議熱烈:資源會不會被「搶光光」?
民間團體高喊「慎起步」、專家警告「避重擇輕將爆炸」:健康長者加入申請行列後,外籍看護可能傾向選擇生理狀況較好的雇主,重症、長期臥床者卻可能被邊緣化。部分中重症家庭恐淪為「失能黑洞」。
此新政策是否會被轉化為業者營利工具,稀缺資源更可能瀰漫著黑市味,如價碼飆升、仲介廣告誇張宣傳等,仍有待日後觀察。
三、政府出招:六大配套要如何接招?
為避免爭議演變為制度失衡,勞動部與衛福部聯合推出六大配套措施 :
輕重症分流、重症優先媒合:需重症證明者申請後,審查流程優先啟動,「綠色通道」最快 1 日完成媒合;一般案件則需 7 天以上。
擴大多元免評對象:納入「癌症第四期以上者」、「全癱無法自行下床者」與「一年內曾聘僱外籍看護者」等,可免巴氏量表辦理。
國內承接順位提升:重症家庭可跨業別承接移工、藉補訓後轉任,看護可更快速配置。
來源國協調量能:加速來源國培訓與簽證流程,協助提速。
擴充行政人力與資源:第一線增188人力、編列預算強化喘息照護與資訊手冊、LINE 推播服務等。
建立長期監測機制:專欄倡議應與長照體系結合,合乎公平、專業、永續之道。
至 於是否能藉此穩住場面,仍受實際施行後的考驗與市場回饋。
四、未來想像:這究竟是一場時代進化,還是資源風暴前的前奏?
若制度設計完善,或將化解長期照護人力荒壓力,也讓中高齡女性照顧者(子女、伴侶等)獲得喘息機會——畢竟,不是誰都能「當場變超人」。但若僅放不管,那麼「80 歲免評估」恐淪為另一道無形分割線:健康者可轉身享福利,重症家庭只能仰望。
這場政策改革,既是「讓看護易進門」,也是「資源公平挑戰賽」。未來是否成為長照制度真正被「進化」,還是一場「政策鬆綁,矛盾蔓延」?答案,就看這場爭議能否「鬆得有誠意」,而不是「鬆得變漏洞」。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