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楚古文字舉隅(九)~~以郭店偽楚簡及上博偽楚簡(1~6)為例
偽楚古文字舉隅(九)
~~以郭店偽楚簡及上博偽楚簡(1~6)為例
解部第十一部
596、[知]:古楚文字有寫如[智]者,是[屐]字,如仰天湖簡1:“一薪智(屐)屨,一蓲屐屨,皆有苴促屨”,而且也是[知]字,此偽楚簡書手多有從用者。或有偽造古楚字[上左矢上右于下皿]做[知]字用者,如上博一偽簡《緇衣》2:“為上可望而[上左矢上右于下皿](知)也”,19:“精[上左矢上右于下皿](知)”。
597、[肢]: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古楚字寫如[枳]而乃[枝][跂]字的[枳]充做[肢]字用,如郭店偽簡《唐虞之道》26:“四枳(肢)倦惰”;上博四偽簡《相邦之道》3:“庶口勸於四只(肢)之藝”。
598、[雉]: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造以[鳥+上夷下土]充做[雉]用,如上博五偽簡《競建內之》2:“有[鳥+上夷下土](雉)于彝前”。
599、[至]: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係]充做[至]用,如上博二偽簡《從政》乙1:“口惠而不係(至)”。
600、[易]:古楚文字未見,而楚偽簡書手創偽古楚字[上卄下易]充作[易]字,如上博一偽簡《孔子詩論》2:“其歌紳而[上卄下易](易)”。
○按,古楚字有寫如[上易下心]者,是[賜]字,如包山簡163:“周[上易下心](賜)之人[丹+隻]”。而偽楚簡書手拿[上易下心]來充當[惕]之外,還充作[易]字用,如郭店偽簡《老子》甲16:“難[上易下心](易)之相成也”;上博二偽簡《從政》甲17:“以君子難得而[上易下心](易)使也”, 18:“是以曰小人[上易下心](易)得而難使也”;上博五偽簡《三德》5:“變常[上易下心](易)禮”,15:“毋能而[上易下心](易)之”。
○或有以[湯]混充古楚字[易]用,如上博二偽簡《容成氏》25:“與湯(易)”。
○或造偽古楚字[上左亻上右易下心]充作[易]字用,如上博五偽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6:“[上左亻上右易下心](易)牙人之與煮而食人”。
601、[益]:古楚文字寫如[嗌],如包山簡83:“壦里人湘[病刪丙改因]訟羅人之[厂+無][上宀下或]之[上夂下土]者邑人[只+阝]如,謂殺嗌(益)[上日中一下勿]公拿,傷之妾叴舉”,而偽楚簡書手有取用者。而另有偽以[賹]字充作[易]字者,如郭店偽簡《老子》甲35:“賹(益)生曰祥”;上博一偽簡《孔子詩論》11:“則其思賹(益)矣”,21:“湛露之賹(益)也”。
○或偽以[膉]字充當古楚字[益]字用者,如郭店偽簡《唐虞之道》10:“膉(益)治火”。
602、[役]:古楚文字未見,而楚偽簡書手創偽古楚字[辵+反的又上添二]充作[疫]字之外,還充[役]字用,如郭店偽簡《五行》45:“心之所[辵+反的又上添二](役)也”。
603、[疫]:古楚文字未見,而楚偽簡書手創偽古楚字[辵+反的又上添二]充作[役]字之外,還充[疫]字用,如上博二偽簡《容成氏》16:“癘[辵+反的又上添二](疫)不至”。
604、[譬]:古楚文字有寫如[俾]的,是古楚字的[辟]字,如包山簡263:“一寢席,二俾(辟)席”。而偽楚簡書手以[俾]裡去掉“亻”部首的[卑]充做[嬖]之外,還假充[譬]字用,如郭店偽簡《老子》甲20:“卑(譬)道之在天下也”。
○或以[諀]充當古楚字[譬]字用,如上博一偽簡《孔子詩論》8:“十月善諀(譬)言”。
○或以漢馬王堆的隸書的[辟]充當[譬]字用拿來當成古楚文比照,如郭店偽簡《五行》47:“辟(譬)而知之”。
605、[避]:古楚文字有以[壁]乃[避]字者,如包山簡218:“有祟,太見琥。以其故說之:壁(避)琥,擇良月良日歸之”。而偽楚簡書手則或以[辟]充當[譬][嬖][璧]字用之外,還充當[避]字用,如上博四偽簡《曹沫之陳》23:“毋辟(避)罪”。
606、[辟]: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或以[貝+辟]充當[辟]字用,如上博五偽簡《季康子問於孔子》19:“救民以[貝+辟](辟)”。
607、[璧]:古楚文字寫如[王+辛],如信陽簡2—10,15:“一青琪……之[王+辛](璧),徑四寸,博一寸小寸,厚[金+弋]寸”,偽楚簡書手有取用者。另或以[辟]充當[譬][嬖][避]字用之外,還充當[璧]字用,如上博六偽簡《用曰》11:“瑁還厥辟(璧)”。
608、[闢]:古楚文字作[門,內上口下收],如葛陵簡甲三134:“甲戌[門,內上口下收](闢),乙亥禱楚先與五山,庚辛之夕內齋”,而偽楚簡書手則刪如[門,內收]者充當[闢]字用,如郭店偽簡《語叢三》42:“或由其[門,內收](闢)”。
609、[躃][躄]:皆指足跛不能行之狀,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造假古楚字[上卑下止]充當[躃][躄]字用,如上博二偽簡《容成氏》2:“跛[上卑下止](躃/躄)守門”。
610、[嬖]:古楚文字有寫如[俾]的,是古楚字的[辟]字,如包山簡263:“一寢席,二俾(辟)席”。而偽楚簡書手則取來當成[匍]之外,還充當[嬖]字用,如上博四偽簡《曹沫之陳》23:“無俾(嬖)大夫必有數大官於師”,35:“毋嬖於便俾(嬖)”。
○或以[俾]裡去掉“亻”部首的[卑]充做[譬]之外,還假充[嬖]字用,如郭店偽簡《緇衣》23:“毋以卑(嬖)御疾莊后”。
○或以[辟]充當[譬][避][璧]字用之外,還充當[嬖]字用,如上博一偽簡《緇衣》12:“毋以辟(嬖)御疾莊后,毋以辟(嬖)士疾大夫卿士”;上博四偽簡《曹沫之陳》23:“無將軍必有數辟(嬖)大夫”,35:“毋辟(嬖)於便”。
○或偽造假古楚字[辵+卑]充當[卑]用之外,還冒充[嬖]字用,如上博四偽簡《曹沫之陳》18:“以其便[辵+卑](嬖)”,18:“毋[辵+卑](嬖)於便嬖”。
611、[敵]: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造偽古楚字[糸+適]充做[敵]字用,如上博六偽簡《用曰》4:“攻之無[糸+適](敵)”。
612、[逖]:古楚文字有寫如[易]者,乃是古楚字的[狄]字,如信陽簡1—01:“周公勃然作色曰:易(狄),夫賤人格上則刑戮至”,1—02:“周公曰:易(狄),賤人剛恃而及刑者,有上賢”,1—07:“易(狄)之聞之於先王之法也”。而偽楚簡書手以[易]充做[逖]字用,如上博三偽簡《周易‧渙》55:“去易(逖)出”。
613、[飢][饑]: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造假古楚字[飠+上几下日]假當成[飢][饑]字用,如上博二偽簡《從政》甲19:“[飠+上几下日](飢/饑)滄而毋[會+攵]”;上博五偽簡《三德》15:“天[飠+上几下日](飢/饑)必來”。
614、[機]: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拿[幾]當成[豈][愷][緝][忌]字用之外,還充當[機]字用,如上博二偽簡《從政》甲8:“從政有七幾(機)”;上博四偽簡《曹沫之陳》51下,50:“幾(機)莫之當”。
615、[豈]: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拿[幾]當成[機][愷][緝][忌]字用之外,還充當[豈]字用,如上博三偽簡《仲弓》附簡:“幾(豈)不有也[心+上山下主]”;上博五偽簡《競建內之》9:“幾(豈)不二子”。
616、[係]: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拿[傒]當成[係]字用,如上博五偽簡《三德》9:“傒(係)子是謂忘神”。
617、[惕]:按,古楚字有寫如[上易下心]者,是[賜]字,如包山簡163:“周[上易下心](賜)之人[丹+隻]”。而偽楚簡書手拿[上易下心]來充當[易]之外,還充作[惕]字用,如上博三偽簡《彭祖》6:“述[上易下心](惕)之心不可長”。
618、[婗]: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拿古楚字作[霓]或[蜺]字而寫如[兒]者,拿[兒]當成[婗]字用,如郭店偽簡《語叢四》27:“一王母保三嫛兒(婗)”。
619、[郳]: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拿[倪]當成[郳]字用,如上博五偽簡《競建內之》9:“擁華孟子以馳於倪(郳)市”。
620、[猊]: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拿[貎]當成[猊]字用,如上博五偽簡《三德》18:“貎(猊)食虎”。
615、[歷]: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鬲]充做[歷]字用,如郭店偽簡《窮達以時》2:“舜耕於鬲(歷)山”;上博五偽簡《鬼神之明》2背:“此以桀折於鬲(歷)山”。
621、[鬲]: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假造[上臼下鬲]充做[鬲]字用,如上博二偽簡《容成氏》13:“昔舜耕於[上臼下鬲](鬲)山”,40:“桀乃逃之[上臼下鬲](鬲)山”。
622、[積]: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厂+朿]充做[積]字用,如郭店偽簡《忠信之道》1:“忠[厂+朿](積)則可親也,……忠信[厂+朿](積)而民弗親信者”。
○或造假古楚字[厂+上口下朿]充當[積]字用,如上博六偽簡《用曰》8:“[厂+上口下朿](積)盈天之下”。
623、[擊]: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左上車左下口右殳]充做[擊]字用,如上博三偽簡《周易‧蒙》1:“[左上車左下口右殳](擊)蒙”; 上博二偽簡《容成氏》22:“[左上車左下口右殳](擊)鼓”。
624、[跂]:古楚文字寫如[枳],如包山簡265:“二枳(跂)盞”。而偽楚簡書手則以[只]充做[技][岐]之外,還給[跂]字用,如上博二偽簡《容成氏》4:“既只(跂)於天”。
625、[岐]: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只]充做[技][跂]之外,還給[岐]字用,如上博五偽簡《鬼神之明》2背:“於只(岐)社”。
626、[歧]: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或把古楚字寫如[枳]而乃[跂][枝]字的[枳],充給[歧]字用,如上博五偽簡《鬼神之明》4:“此兩者枳(歧)”。
627、[技]: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只]充做[跂][岐]之外,還給[技]字用,如郭店偽簡《尊德義》14:“教以只(技)”。
628、[繼]: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係]充做[繼]字用,如上博五偽簡《三德》16:“喪以係(繼)樂”。
629、[兮]: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古楚字寫如[氏]而乃[紙]字的[氏]充做[是]字用之外,還假充[兮]字用,如上博一偽簡《孔子詩論》22:“其儀一氏(兮)”。
630、[提]: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上卄下是]充做[提]字用,如郭店偽簡《語叢四》26:“三罐一[上卄下是](提)”。
631、[惕]: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上商下心]充做[惕]字用,如上博三偽簡《周易‧訟》4:“有孚,窒[上商下心](惕)”。
632、[褫]: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上鹿中爫下衣]充做[褫]字用,如上博三偽簡《周易‧訟》6:“終朝三[上鹿中爫下衣](褫)之”。
633、[圭]:古楚文有寫如[圭]而係[奎]字,如曾侯乙墓衣箱二十八宿的“圭”其實乃“奎”字。而偽楚簡書手則拿[珪]字充當[圭]字用,如郭店偽簡《緇衣》35:“白珪(圭)之砧”;上博一偽簡《緇衣》18:“白珪(圭)之砧”;上博六偽簡《競公瘧》1:“吾珪(圭)璧大於吾先君之”。
○或以[閨]充作假古楚字[闚](窺)用之外,還充當[圭]用者,如上博四偽簡《柬大王泊旱》9:“王夢三閨(圭)未啓”。
634、[珪]: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古楚文是[奎]字而寫如[圭]者的[圭]充做[珪]字用,如上博二偽簡《魯邦大旱》3:“若天毋愛圭(珪)璧幣帛於山川”。
635、[闚]、(窺):古楚文未見,偽楚簡書手或以[閨]充作假古楚字[圭]用之外,還充當[闚](窺)用者,如上博三偽簡《周易‧豐》52:“閨(闚/窺)其戶”。
○或把漢代隸書的馬王堆帛書裡的[圭+見]即[闚、窺]假造古楚字[圭+見]冒充[闚、窺]字用者,如上博二偽簡《容成氏》10:“余穴[圭+見](闚/窺)焉”;上博六偽簡《孔子見季桓子》15:“[圭+見](闚/窺)之以其所欲”。
636、[危]: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矦刪矢改上一下口]充做[危]字用,如上博一偽簡《緇衣》16:“民言不[矦刪矢改上一下口](危)行”。
○或以[屳]充做[危]字用,如郭店偽簡《六德》17:“屳(危)其死弗敢愛也”。
○或造偽古楚字[矦刪矢改止]充做[危]字用,如上博五偽簡《季康子問於孔子》20:“凡失勿[矦刪矢改止](危)”。
637、[施]: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糸+也]字充當[施]字用,如上博五偽簡《季康子問於孔子》3:“[糸+也](施)教於百姓”。
638、[湜]: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朿]充做[湜]字用,如郭店偽簡《老子》甲9,10:“孰能濁以朿(湜)者將徐清”,14:“知足以朿(湜)”。
639、[氏]: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是]充做[氏]字用,如上博二偽簡《子羔》1:“有虞是(氏)之樂正”,12:“有郃是(氏)之女也”;上博二偽簡《容成氏》1:“喬結是(氏)、倉頡是(氏)”;上博五偽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1:“有夏是(氏)觀其容以使”。
640、[是]: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古楚字寫如[氏]而乃[紙]字的[氏]充做[兮]字用之外,還假充[是]字用,如郭店偽簡《忠信之道》8:“氏(是)故古之”;郭店偽簡《緇衣》3:“好氏(是)正直”;上博一偽簡《緇衣》19:“集大命于氏(是)身”;上博一偽簡《孔子詩論》4:“邦風氏(是)也,5:“氏(是)也”,27:“吾奚舍之賓贈氏(是)也”;上博一偽簡《彭祖》7:“氏(是)謂益愈”,“氏(是)謂自厚”, “氏(是)謂百姓之主”, “氏(是)謂遭殃”。
641、[適]: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造偽古楚字[上商下止]充做[適]字用,如上博五偽簡《融師有成氏》8:“口聞[上商下止](適)湯”。
642、[斯]: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左上臼左下兀右斤]充做[斯]字用,如郭店偽簡《性自命出》24:“則如也[左上臼左下兀右斤](斯)奮”;上博一偽簡《孔子詩論》12:“樛木福[左上臼左下兀右斤](斯)在君子”; 上博四偽簡《逸詩‧多薪》1:“兄及弟[左上臼左下兀右斤](斯)”。
○古楚字有寫如[上臼下兀]者,乃是古楚字的[箕]字,如信陽簡2—17:“二盛[上臼下兀](箕)”。而偽簡書手拿此[上臼下兀]充當[斯]字用者,如郭店偽簡《性自命出》25:“則齊如也[上臼下兀](斯)作……夏則勉如也[上臼下兀](斯)儉”,34:“喜[上臼下兀](斯)陶,陶[上臼下兀](斯)奮,奮[上臼下兀](斯)咏”,48:“偽[上臼下兀](斯)吝矣,吝[上臼下兀](斯)慮矣,慮[上臼下兀](斯)莫與之結矣”;
○或造偽古楚字[厂+虍下車]充做[澌]字用,如上博六偽簡《孔子見季桓子》1:“[厂+虍下車](斯)問之”, 3:“[厂+虍下車](斯)中心樂之”。
643、[澌]: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造偽古楚字[水+遞刪辵]充做[澌]字用,如上博六偽簡《用曰》6:“絕源流[水+遞刪辵](澌)”。
644、[存]:古楚文字有寫如[廌]者,乃[薦]字,如包山簡265:“廌[薦]之鼎”,葛陵簡甲三80:”八月甲戌之日廌(薦)之”,111:“廌(薦)太一[牜+靜],嬰之以[兆+卜]玉,祈之。既成,攻逾而厭之”,偽楚簡書手有取用者,而也有偽楚簡書手拿來當[存]字用,如郭店偽簡《成之聞之》5:“是故亡乎其身而廌(存)乎其辭”,9:“其廌(存)也不厚”;郭店偽簡《語叢四》9:“義士之所廌(存)”;上博一偽簡《緇衣》5:“故心以體廌(存)”;上博二偽簡《容成氏》48:“吾所知多廌(存)”;上博四偽簡《曹沫之陳》14:“三代之陣皆廌(存)”,41:“周志是廌(存)”。
645、[津]: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水+廌]充做[津]字用,如郭店偽簡《窮達以時》4:“萊[水+廌](津)”;上博二偽簡《容成氏》51:“涉於孟[水+廌](津)”。
○或偽造古楚字[才+廌]假充[津]字用,如郭店偽簡《成之聞之》35:“[才+廌](津)梁爭舟”
646、[蠲]: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則以[上蜀下皿]充做[蠲]字用,如上博五偽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器必[上蜀下皿](蠲)潔”。
647、[廌]:古楚文字有寫如[廌]者,乃是[薦]字,而偽楚簡書手未用,反而偽造假古楚字[辵+豸]充做[廌]字用,如郭店偽簡《性自命出》44:“有其為人[辵+豸](廌)[辵+豸](廌)如也”。
648、[卑]:古楚文字寫如[郫],乃[卑]字,如包山簡121:”郫(卑)[上日中一下勿]莫敖”,而偽楚簡書手未用,反而以[埤]充做[卑]字用,如上博五偽簡《三德》14:“埤(卑)牆勿增”。
○或偽造假古楚字[辵+卑]充當[嬖]用之外,還冒充[卑]字用,如上博四偽簡《曹沫之陳》42:“其將[辵+卑](卑)”。
649、[匍]:古楚文字有寫如[俾]的,是古楚字的[辟]字,如包山簡263:“一寢席,二俾(辟)席”。而偽楚簡書手則取來當成[嬖]之外,還充當[匍]字用,如上博二偽簡《容成氏》3:“凡民俾(匍)匐者”。
650、[解]: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繲]當成[解]字用,如上博三偽簡《周易‧解》37:“繲(解);利西南”, “繲(解)其拇”。
○或造偽假古楚字[左上木左下田右卩]允作[解]字用者,如郭店偽簡《五行》36:“敬而不[左上木左下田右卩](解)”。
———————————————
履部第十二
651、[肥]:古楚文未見,而偽楚簡書手造以[上巴下心]充當[肥]之用,如上博二偽簡《子羔》1,6:“[上巴下心](肥)臟”。
652、[靡]:古楚文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非]充當[肥]用之外,還充當[靡]字用,如郭店偽簡《語叢四》1:“非(靡)言不醻,非(靡)惠無復”。
653、[美]:古楚文字寫如[微刪去彳],如九店簡56—35:“生子,男必[微刪去彳](美)於人”,而偽楚簡書手有取用者。也或有造以[上山中一下几]字取來充當[微]用之外,還充[美]之用,如郭店偽簡《老子》乙4:“[上山中一下几](美)與惡”;上博一偽簡《孔子詩論》16:“見其[上山中一下几](美)必欲反其本”,21:“文王吾[上山中一下几](美)之”;上博四偽簡《采風曲目》2:“將[上山中一下几](美)人”。
○或造以[女+上山中一下几]字充當[美]字用,如郭店偽簡《老子》甲15:“天下皆知[女+上山中一下几](美)之為[女+上山中一下几](美)也”; 郭店偽簡《老子》丙7:“弗[女+上山中一下几](美)也。[女+上山中一下几](美)之”; 郭店偽簡《緇衣》1:“好[女+上山中一下几](美)如好緇衣”, 33:“則民不能大其[女+上山中一下几](美)而小其惡”;郭店偽簡《性自命出》20:“君子[女+上山中一下几](美)其情”;上博二偽簡《容成氏》21:“衣不鮮[女+上山中一下几](美)”;上博四偽簡《逸詩‧交交鳴鳥》1:“豈[女+上山中一下几](美)是好”,3:“豈[女+上山中一下几](美)是好”,4:“豈[女+上山中一下几](美)是好”;上博五偽簡《三德》8:“失於[女+上山中一下几](美)”;上博六偽簡《競公瘧》9:“非為[女+上山中一下几](美)玉肴牲也”;上博六偽簡《天子建州》甲3,4:“不[女+上山中一下几](美)為[女+上山中一下几](美)。……[女+上山中一下几](美)為不[女+上山中一下几](美)”。
○也有偽造[微刪彳及攵右加頁]充作[美]字用,如郭店偽簡《六德》38:“[微刪彳及攵右加頁](美)此多也”;郭店偽簡《語叢一》15:“有[微刪彳及攵右加頁](美)有善”;上博一偽簡《緇衣》1:“好[微刪彳及攵右加頁](美)如好緇衣”,18:“其[微刪彳及攵右加頁](美)而小其惡”。
654、[昧]: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眛]充做[昧]用,上博六偽簡《用曰》19:“有眛(昧)其不見”。
655、[威]:古楚文字寫如[畏+阝],如包山簡133:“子宛公命[畏+阝](威)右司馬彭懌為僕券等,以舍郐之[勤刪力改攵]客,郐侯之卿理百宜君,命為僕捕之”。偽楚簡書手未用,而或造偽古楚字[上韋下心]充作[違]字用外,還充當[威]字用,如上博三偽簡《周易‧大有》11:“[上韋下心](威)如”。
○或偽造[田戈心]先充[愄]→再轉﹝威﹞字用,如郭店偽簡《唐虞之道》13:“虞用[田戈心](威)”。
656、[微]:古楚文字有寫如[微刪去彳]乃[美]字,如九店簡56—35:“生子,男必[微刪去彳](美)於人”,而偽楚簡書手有取用者。但也有拿來做為[微]用,如郭店偽簡《六德》38:“君子不啻明乎民[上山中一下几](微)而己”。
○而偽楚簡書手則造以[上山中一下几]字取來充當[美]用之外,還充[微]之用,如上博六偽簡《孔子見季桓子》19:“其如[上山中一下几](微)言之乎”。
○或以[非]充做[靡]用之外,還充當[微]字用,如郭店偽簡《老子》甲8:“必非(微)弱玄達”。
657、[違]:古楚文字有寫如[韋],乃是古楚文的[闈][葦]字。而偽楚簡書手拿[韋]充做[諱][畏][回]用之外,還充當[違]字用,如上博三偽簡《恆先》3:“韋(違)生非,非生韋(違)”。
○或造偽古楚字[上韋下心]充作[威]字用外,還充當[違]字用,如上博二偽簡《民之父母》10:“氣志不[上韋下心](違)”。
○或以[韓]字充做[違]字用,如上博六偽簡《用曰》17:“而展之亦不能韓(違)”。
658、[危]: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畏]當作[危]字用,如上博五偽簡《三德》4:“是謂畏(危)”。
○或偽造[上甶下心+戈]充當[危]字用,如上博五偽簡《三德》12,20:“而弛之不[上甶下心+戈](危)”。
659、[娓]: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造[尾+攴]充做[娓]用,如上博六偽簡《用曰》18:“譮諫[尾+攴](娓)……”。
○或造[言+尾]充做[娓]用,如上博六偽簡《用曰》7:“其言之[尾+攴](娓)”。
660、[寐]:古楚文字未見,或造偽古楚字[上宀下左未右帚]充當[味]之外,還充作[寐]字用,如上博五偽簡《季康子問於孔子》10:“夙興夜[上宀下左未右帚](寐)”。
○或以[寐刪宀]充作[寐]字用,如上博五偽簡《弟子問》22:“夙興夜[寐刪宀](寐)”。
661、[圍]:古楚文字未見,或以[回]充當[圍]字用,如上博六偽簡《申公臣靈王》4:“王子回(圍)奪之”。
662、[委]: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古楚字寫如[X戈X]的[衛]字,除當作[衛]字用者,也有下方再加曰充做[衛]字用,如上博四偽簡《昭王與龔之脽》9:“楚邦之良臣所[上X戈X下曰](衛)骨”。
663、[畏]:古楚文字寫如[愄],如包山簡176:“[召+卩][力+爰]之人舒無愄(畏)”,偽楚簡書手有取用者。但也有寫如[韋],乃是古楚文的[闈][葦]字。而偽楚簡書手拿[韋]充做[違][諱][回]用之外,還充當[畏]字用,如上博一偽簡《孔子詩論》17:“不可不韋(畏)也”。
○或以[示+畏]充作[畏]字用,如郭店偽簡《老子》乙5:“人之所[示+畏](畏),亦不可以不[示+畏](畏)”。
○或以[上畏下止]充當[畏]字用,如上博五偽簡《融師有成氏》5:“名則可[上畏下止](畏)”。
664、[味]: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未]充做[味]用,如郭店偽簡《老子》甲14:“未(味)無味”;郭店偽簡《語叢一》48:“有嗅有未(味)”。
○或造偽古楚字[上宀下左未右帚]充當[寐]之外,還充作[味]字用,如上博五偽簡《季康子問於孔子》7:“小人晦[上宀下左未右帚](味)”。
665、[諱]:古楚文字有寫如[韋],乃是古楚文的[闈][葦]字。而偽楚簡書手拿[韋]充做[違][畏][回]用之外,還充當[諱]字用,如郭店偽簡《老子》甲30:“夫天多忌韋(諱)”。
666、[回]:古楚文字有寫如[韋],乃是古楚文的[闈][葦]字。而偽楚簡書手拿[韋]充做[諱][畏][違]用之外,還充當[回]字用,如上博五偽簡《君子為禮》1:“韋(回)……韋(回)不敏”;上博五偽簡《弟子問》15:“韋(回)來”。
667、[毀]:古楚文字有寫如[上白下壬+攴],乃是古楚文的[毀]字,如九店簡56—37:“凡五子,不可以作大事,不成,必[上白下壬+攴](毀)其身”,偽簡書手有取用者。也有寫如[火+上臼下工+殳]者,如楚帛書丙篇[上日中一下勿]月:曰[上日中一下勿]。不……[火+上臼下工+殳](毀)事”。而或有偽楚簡書手造[上臼下壬]充做[毀]字用,如郭店偽簡《窮達以時》14:“譽[上臼下壬](毀)旁”。
○或偽造假古楚字[上臼下壬+木]充當[毀]字用,如郭店偽簡《語叢一》93:“伐為之[上臼下壬+木](毀)”。
668、[虺]: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拿[虫]充做[虺]字用,如郭店偽簡《老子》甲33:“蜂蠆虫(虺)蛇弗螫”。
669、[惠]:古楚文字有此字,當本字用,如葛陵簡甲一5:“有祟見於昭王、獻惠王”,甲21:“為君貞:祈福於昭王、獻惠王、柬大王”,乙一21,33:“舉禱於昭王、獻惠王、文君各一備佩玉。辛未之日禱之”,乙一29,30:“舉禱於昭王、獻惠王各大牢饋”,甲三213:“有祟見於昭王、惠王、文君、文夫人、子西君。就禱”。也做為[蕙]字用。而偽楚簡書手拿[惠刪心]充做[惠]字用,如郭店偽簡《忠信之道》5:“口[惠刪心](惠)而實弗从”。
670、[喟]: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拿[葨]充做[喟]字用,如上博一偽簡《性情論》16:“葨(喟)如也”。
或偽造[上卄下胃]充當[喟]字用,如郭店偽簡《性自命出》26:“[上卄下胃](喟)如也”。
671、[夔]:古楚文字的[畏]寫如[愄],如包山簡176:“[召+卩][力+爰]之人舒無愄(畏)”。而古楚文字的[威]字亦寫如[愄],而偽楚簡書手亦有取用者。但也有偽楚簡書手拿[愄]字充當[夔]字用,如郭店偽簡《唐虞之道》12:“愄(夔)守樂”。
672、[依]: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拿[衣]字充當[依]字用,如郭店偽簡《語叢三》44:“文衣(依)物以情行之者”。
○或假造偽古楚字[衣中間再添衣]偽充[依]字用,如上博三偽簡《恆先》3:“[衣中間再添衣](依)生[衣中間再添衣](依)”。
○或假造偽古楚字[厂+大大]充當[依]字用,如郭店偽簡《語叢三》50:“[厂+大大](依)於仁”。
673、[緝]: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或拿[幾]當成[機][豈][愷][忌]字用之外,還充當[緝]字用,如上博一偽簡《緇衣》17:“於幾(緝)熙敬止”。
674、[忌]: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或拿[幾]當成[機][豈][愷][緝]字用之外,還充當[忌]字用,如上博四偽簡《曹沫之陳》40:“出師有幾(忌)乎”,42:“此出師之幾(忌)”, “果有幾(忌)乎”,43:“戰有幾(忌)乎”,44:“既戰有幾(忌)乎”。
675、[暨]: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造以[上既下木]充當成[暨]字用,如上博六偽簡《用曰》10:“謂天高而不[上既下木](暨)”。
676、[濟]:古楚文字有[淒]乃[濟]字,如九店簡56—39:“帝以命益淒(濟)禹之火”。而偽楚簡書手以[齊]充當成[濟]字用,如郭店偽簡《性自命出》66:“必有夫齊(濟)齊(濟)之容……齊(濟)齊(濟)之敬”;上博五偽簡《君子為禮》8:“其在庭則欲齊(濟)齊(濟)”。
○或拿[淒]字充當[棲]字用之外,還充當[濟]字用,如郭店偽簡《成之聞之》16:“苟淒(濟)夫人之善也”,25:“允師淒(濟)德”, 26:“言信於眾之可以淒(濟)德也”;上博二偽簡《容成氏》31:“淒(濟)於廣川”;上博三偽簡《周易‧未濟》58:“未淒(濟),征凶”。
677、[彝]: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拿[亻+上夷下土]字充當[彝]字用,如上博五偽簡《競建內之》2:“有雉雊于[亻+上夷下土](彝)前”。
678、[驥]: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造假古楚字[馬+幾]當成[驥]字用,如郭店偽簡《窮達以時》10:“[馬+幾](驥)驈於叴來”。
679、[棲]: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拿[淒]字充當[濟]字用之外,還充當[棲]字用,如上博四偽簡《曹沫之陳》43:“行阪淒(棲)障”。
680、[啓]:古楚文字寫如[辵+啟],如信陽簡1—42:“[辵+啟](啓)慎恭享”。而偽楚簡書手另假造偽古楚字[啓刪口改土]充當成[啓]字用,如上博四偽簡《曹沫之陳》43,44:“其[啓刪口改土](啓)節不疾”。
681、[汔]: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气]充當成[汔]字用,如上博三偽簡《周易‧汬》44:“气(汔)至”。
682、[齊]:古楚文字有寫如[齊+阝]者,如曾侯乙簡54:“畫[盾+戈][齊+阝](齊)紫之綳”,76:“[齊+阝](齊)紫之加,綠裏”,88:“畫[盾+戈],[齊+阝](齊)紫之綳;二戈”。而偽楚簡書手有以[妻]充當成[齊]字用,如郭店偽簡《語叢一》34:“禮妻(齊)樂靈則戚”。
683、[氣]:古楚文字寫如[上既下火],如楚帛書甲3:“山陵不疏,乃命山川四海熱[上既下火](氣)寒[上既下火](氣),以為其疏”,包山簡218:“以其下心而疾,少[上既下火](氣)”,249:“以其有重病,上[上既下火](氣),尚毋死”,偽楚簡書手有取用者。或寫如[上既下心],如包山簡207:“病腹疾,以少[上既下心](氣),尚毋有咎”,221、223:“病心疾,少[上既下心](氣)”,236、239、242、245、247:“既腹心疾,以上[上既下心](氣)”。而也有偽楚簡書手假以[气+火]充當成[氣]字用,如上博一偽簡《性情論》1:“喜怒哀悲之[气+火](氣)”。
○或以[既]充當[氣]字用,如郭店偽簡《六德》15:“非我血既(氣)之親”; 上博二偽簡《民之父母》7:“而德既(氣)塞於四海矣”。
○或偽造假古楚字[上既中心下火]充當[氣]字用,如上博二偽簡《民之父母》10:“[上既中心下火](氣)志不違”。
○或偽造假古楚字[上既下力]充當[氣]字用,如郭店偽簡《唐虞之道》11:“脂膚血[上既下力](氣)之情”。
○或偽造假古楚字[上既下而]充當[氣]字用,如上博二偽簡《容成氏》29:“乃辨陰陽之[上既下力](氣)”。
684、[蒞]: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拿[位]字充當[蒞]字用,如郭店偽簡《老子》丙10:“則以哀悲位(蒞)之”;郭店偽簡《緇衣》25:“恭以位(蒞)之”。
685、[豈]: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剴]充當[豈]用,如郭店偽簡《緇衣》13:“剴(豈)必盡仁”,42:“小人剴(豈)能好其匹”;上博偽簡《魯邦大旱》6:“公剴(豈)不飽梁食肉哉”。
○或偽造[上幺下豆+刂]充當[豈]字用者,如上博四偽簡《內禮》8:“[上幺下豆+刂](豈)必有益”。
○或造以[上幺下豆+戈]充當[愷]用之外,還充當[豈]用,如上博四偽簡《逸詩‧交交鳴烏》1:“[上幺下豆+戈](豈)美是好”,3:“[上幺下豆+戈](豈)美是好”,4:“[上幺下豆+戈](豈)美是好”。
○或以古楚字寫如[豈+攴]的乃是[愷]字的[豈+攴],充當[豈]字用,如上博一偽簡《緇衣》21:“小人[豈+攴](豈)能好其匹”。
686、[哀]:古楚文字寫如[上哀下心],如葛陵簡甲三23:“昭告大川有[水+介],曰:嗚虖哀哉!小臣成暮生早孤”,偽楚簡書手有取用者。也有拿包山簡111裡當做人名用的[上衣下心]充做[哀]用,如郭店偽簡《老子》丙10:“則以[上衣下心](哀)悲蒞之”;郭店偽簡《性自命出》29:“[上衣下心](哀)樂”,33:“吟遊[上衣下心](哀)也”;郭店偽簡《尊德義》31:“治樂和[上衣下心](哀)”;上博五偽簡《三德》20:“至刑以[上衣下心](哀)”;上博六偽簡《天子建州》9:“斷刑則以[上衣下心](哀)”。
687、[愛]:古楚文的[氣]有寫如[上既下心],如包山簡207:“病腹疾,以少[上既下心](氣),尚毋有咎”,221、223:“病心疾,少[上既下心](氣)”,236、239、242、245、247:“既腹心疾,以上[上既下心](氣)”。而也有偽楚簡書手以所謂的古文有此當[愛]字,而拿來充當成[愛]字用,如郭店偽簡《語叢一》92:“[上既下心](愛)善之謂仁”;郭店偽簡《語叢二》8:“[上既下心](愛)生於性,親生於[上既下心](愛)”;郭店偽簡《語叢三》8:“父孝子[上既下心](愛)”,30:“[上既下心](愛)治者親”, 35:“[上既下心](愛),仁也”,40:“[上既下心](愛)親則其殺[上既下心](愛)人”;上博六偽簡《用曰》7:“心惡猶[上既下心](愛)”。
○或以所謂的古文有[上旡下心]當[愛]字,而拿來充當成[愛]字用,如郭店偽簡《五行》13:“親則[上旡下心](愛),[上旡下心](愛)則玉色”,21:“不親不[上旡下心](愛),不[上旡下心](愛)不仁”,33:“[上旡下心](愛)也。[上旡下心](愛)父,其殺[上旡下心](愛)人”;郭店偽簡《老子》甲36:“甚[上旡下心](愛)必大費”,乙8:“[上旡下心](愛)以身為天下”;郭店偽簡《尊德義》33:“不[上旡下心](愛)則不親”;上博一偽簡《孔子詩論》17:“湯之水其[上旡下心](愛)婦悡”;上博四偽簡《內禮》1:“君子之立孝,[上旡下心](愛)是用”。
○或偽造假古楚字[虫+上旡下心]充當[愛]字,如上博一偽簡《孔子詩論》11:“情[虫+上旡下心](愛)也”,15:“敬[虫+上旡下心](愛)其樹”。
688、[愷]:古楚文字寫以[豈+攴]的乃是[愷]字,如信陽簡1—11:“[豈+攴](愷)弟君子”,而偽楚簡書手未用,反而以[上幺下豆+戈]充當[豈]用之外,還充當[愷]用,如上博四偽簡《逸詩‧交交鳴烏》1:“[上幺下豆+戈](愷)俤君子”,2:“[上幺下豆+戈](愷)俤”。
○或拿[幾]當成[機][豈][緝][忌]字用之外,還充當[愷]字用,如上博二偽簡《民之父母》1:“幾(愷)弟君子”;上博四偽簡《曹沫之陳》21,22:“幾(愷)弟君子”。
689、[逮]: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隶]充做[逮]用,如郭店偽簡《尊德義》31--32:“禮不隶(逮)於小人”;郭店偽簡《性自命出》35:“凡學者隶(逮)其心為難”。
690、[懷]:古楚文字通[褱]。而偽楚簡書手以[褱]充做[壞]用之外,還充做[懷]字用,如上博一偽簡《緇衣》21:“私惠不褱(懷)德”;上博一偽簡《孔子詩論》7:“褱(懷)爾明德”;上博二偽簡《容成氏》7:“褱(懷)以來天下之民”;上博三偽簡《周易‧旅》53:“褱(懷)其資”。
○或以[壞]充當[懷]字用,如郭店偽簡《緇衣》41:“私惠不壞(懷)德”。
○或造偽古楚字[亻+褱]充作[懷]字用,如上博六偽簡《天子建州》9:“[亻+褱](懷)民則以德”。
○或造偽古楚字[上四中米下心]充作[懷]字用,如郭店偽簡《尊德義》33:“不寬則弗[上四中米下心](懷)”。
691、[壞]: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褱]充做[懷]用之外,還充做[壞]字用,如上博五偽簡《三德》4:“邦家其褱(壞)”。
○或以[懷]充作[壞]字用,如上博五偽簡《季康子問於孔子》22:“邦相懷(壞)毀”。
○或假造偽古楚字[土+上四下水]充當[壞]字用,如郭店偽簡《唐虞之道》28:“天下必[土+上四下水](壞)”。
692、[謀]: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北宋《古文四聲韻》裡的所謂古文裡的[左上木左下土右上丿丿]的[謀],當成古楚文字用,如郭店偽簡《語叢二》50:“毋失吾[左上木左下土右上丿丿](謀),此[左上木左下土右上丿丿](謀)得矣”。
693、[渾]: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椲]充做[渾]用,如上博二偽簡《容成氏》1:“椲(渾)沌氏”。
694、[傾]: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奚]充做[傾]用,如上博二偽簡《民之父母》6:“奚(傾)耳而聽之”。
695、[茨]:古楚文字未見,而偽楚簡書手以[薺]充做[茨]用,如上博一偽簡《孔子詩論》28:“墻有薺(茨)”。
--------偽楚古文字舉隅(九)(終)(劉有恒,2025.11.02)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