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田立克論勇氣(第一堂)

子非魚
·
·
IPFS
·
黃駿老師主講的「命運、虛無、罪作為本體焦慮——存在主義大師田立克論勇氣」第一堂課。

今天是在與點堂,由黃駿老師主講的「命運、虛無、罪作為本體焦慮——存在主義大師田立克論勇氣」第一堂課。很巧的是,這陣子剛好讀到《焦慮的意義》第四章中提及田立克的《存在的勇氣》,而這本書的新譯本最近也剛出版,我也讀完沒多久,就看到這課程的開課訊息。

有教授帶領上課,和自己悶著頭讀書真的差很多。以前輪班工作,無法參加這種每週固定的課程,而看回放影片又總覺得少了點意思。趁著人生換線的這個階段,便多安排了一些實體課程來充實自己。

在《存在的勇氣》一書中提到:

勇氣就是不理會「非存有」而對「存有」做出自我肯定。「存在的勇氣」就是不理會不被接受,而把一己做為被接受者加以接受的勇氣。

我在課堂中提問,這樣的「不理會」會不會帶有某種「自欺」的性質?就像我們去相信透過「復魅」所產生的意義感?老師回應說,這比較偏向後現代的觀點。接著延續話題又詢問書中提到的另一段:

存有包含非存有,但非存有並沒有壓倒存有,「包含」是一個空間隱喻,是指存有不只涵蓋自身,還涵蓋它的對立面,即非存有,非存有屬於存有,不能與存有割裂。不採用雙重否定的話我們甚至不能思考存有:存有必須被視為對存有的否定之否定。

對於這段,我的理解是「存有」就像「杯子」,「非存有」就像「沒有杯子」,因此不太明白為什麼「杯子」會包含「沒有杯子」,或者說如果「否定『沒有杯子』」也應不會是「杯子」存在本身。

老師則解釋說,「非存有」比較像是「破壞杯子」,它所指的並非邏輯上的「非A」,而是指向柏拉圖的「慾望」或者弗洛伊德的「libido」,以文本而言,應該是指「對命運和死亡的焦慮」、「對無意義和空虛感的焦慮」、「對罪疚和天譴的焦慮」中的經驗。

雖然對某些概念仍感不甚通透,但有老師的引導,確實能少走許多彎路,也更容易深入這些複雜的思想,期待下一次上課。

2025.07.06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