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囉書窩|療癒原生家庭創傷

■ 書名
療癒原生家庭創傷:那些過去不是你的錯,4步驟清理原生家庭的影響,實質改善當下和未來的生活
■ 觀點
原生療癒工作
原生療癒工作結合了家庭系統工作和心理動力理論,而基礎正是整合系統療法。在本書中,我們會探討五類常見的創傷:
自我價值的創傷
歸屬感創傷
不受重視的創傷
信任感創傷
安全感創傷
「我們的創傷和天賦是好鄰居。」這個美麗的比喻提醒了我們,有些卓越的天賦確實脫胎於我們所忍受的苦痛。
難以克服的矛盾
實在有太多人都難以克服這個矛盾:既要批判地思考我們的原生家庭,又要肯定原生家庭的關愛與付出。我們的腦袋很難同時保有兩種衝突的念頭。但如果你無法正視自己的原生故事、如果你無法面對痛苦和創傷、如果你刻意淡化或誇大過去的經驗、如果你刻意把經驗理想化、或如果你只會理性分析,非常可能會成為自己人生中的旁觀者。
抹去創傷的方式與掩蓋創傷的代價
我們抹去創傷的方式:
隱藏
逃避
演戲
討好
掩蓋創傷的代價:
反應過度
小題大作
陰魂不散的慣性
扯自己後腿
給予別人忠告,自己卻做不到
情感封閉
反覆無常是情感封閉數一數二常見的形式。如果父母(母親尤其如此)在讚美、肯定和表達關愛等方面反覆無常,小孩可能缺乏自尊心、更容易陷入憂鬱。
自我價值創傷
假如小孩的自我價值被鬆動或質疑,可能會用許多方式來回應。有些小孩會變得事事要求完美;有些小孩會設法討好或成為有用的人,證明自己能做出有價值的貢獻;有些小孩會專注追求出色的表現和成就,深信只要自己表現得好,就值得別人的關注、肯定和讚賞,他們會盡其所能來討父母開心,希望這樣會反映自己的價值。
有些小孩即使早就離開原生家庭,後半輩子卻仍然走在這條路上。他們會持續向周遭的人展現自己完美的形象,演好演滿、百般討好,希望藉此相信自己也值得美好的東西,像是愛、關注、連結與親密;有些小孩可能會姑且一試,但終究會接受自己沒有價值。
控制欲
當家人的期待成了控制,就很容易形成歸屬感的創傷。控制欲不僅僅會影響孩子,往往還是父母避免面對自身內疚、羞愧或尷尬的方式。控制欲其實是想要安全感,讓施加控制的人不必面對自己的恐懼,像是自己深怕沒有價值、不值得愛或不夠好。「如果我可以為你選擇、逼你、勸你或說服你去……我就可以放心迴避自己內心的恐懼。如果我能讓你聽我的話,我自己就永遠不必屈服。」這是施加控制之人面臨的最大假象。控制的習慣也是代代相傳。
安全感創傷
家理應是你可以休息的地方,理應是你可以卸下武裝、重整旗鼓、好好充電的地方。但對很多人來說,家並不是休息的地方,對於有安全感創傷的大人小孩來說,家是讓他們最害怕、最孤獨的地方。
究竟要溝通或不溝通?
我在此要特別說明,有時選擇不溝通,反而是最健康的選擇。選擇不溝通並不代表被動,而是主動的決定,正視到即使你說話抱持善意、體貼又清晰,跟特定對象交談仍然可能不安全,也無法帶給你療癒。
■ 解方
原生療癒練習四步驟
步驟一:命名過去的創傷
步驟二:看見過去的創傷
步驟三:在內心為悲傷騰出空間
步驟四:轉向新的道路
撫慰歸屬感創傷
鮮少有人能脫離歸屬感創傷後,直接欣然接受內在的真我,假如人生有這麼簡單就好了。我們反而容易走上另一條更有害的道路,即可能以適應或抗拒的方式,最後才學會擁抱真實的自己來找到歸屬感。
適應之道:適應假如成了強加的要求時,就變成龐大的壓力。你獲得了虛假的歸屬感:「你是體制的一部分,但只是因為你改變了真正的自己。」這不是歸屬,這是融入。你設法融入時,就得適應體制對你的要求,因為害怕承擔現實的後果,即如果你不融入,就無法找到歸屬感。
抗拒之道:抗拒是指你有意無意地選擇對立的道路,通常發生在你曾適應環境之後。抗拒不是在擁抱真我,而是不想被控制、被支配或被選擇。抗拒可能感覺像是你在堅持立場,但往往更像是焦慮的反動或叛逆,而不是心懷篤定地做自己,到頭來只是讓你更加遭到邊緣化。
真我之道:活出真我的意思是,你的選擇和行動符合你的核心信仰、價值觀和真正的自我。這個意思是你選擇一條道路,無畏來自周遭環境的後果。
療癒信任感創傷
避免信任別人其實無法幫助你重拾信任。你可以重拾信任的唯一方式,就是去刻意地嘗試錯誤。
療癒安全感創傷
這個工作可能很難獨自完成,這就是為何我會鼓勵以關係為本的療癒過程。如果你在找的是可以獨自完成的療癒,我會鼓勵你試看看正念練習。凡是想為自己打造安全感,你常常會必須向身體「示範」何謂安全,而不是只用頭腦去「思考」安全的定義,或設法「告訴」自己何謂安全。
假如你確實有創傷,正念練習會讓你覺得特別困難和不舒服。請記得這其實很常見,不必強迫自己,好好傾聽你的身體。重要的是,你在療癒安全感創傷時,必須慢慢地建立所需的安全感,同時配合研究創傷的專業人士。我很喜歡嘉柏.麥特醫師針對創傷的定義:「創傷不是你外在發生的事,而是外在事件促使你內在發生的事。」
平靜與受苦
即使你選擇想要平靜,也不見得必然會覺得輕鬆自在,而選擇受苦也可能感覺更單純,沒有帶來張力或摩擦。想想看:假如選擇平靜就是選擇真我,但也代表你會遭到拒絕,這個選擇就可能讓你覺得排斥和不舒服,這項功課就是因此才棘手。但我們的重點不在短時間的感受,而是長期前進的方向。
你不見得都有辦法選擇平靜而不是受苦。事實上,我們先把標準放低。如果你一開始就能覺察到自己的決定,那就是重大的突破了。凡是有助療癒的決定,確實都會遇到一些阻力,這本來就在意料之內。
但時機成熟時,你就會用平靜取代受苦,即使你覺得辛苦、不自在、不喜歡也一樣。關鍵在於去傾聽你內在的聲音,確定你要的選擇、選擇背後的原因,你就會感到有足夠力量接納不舒服,因為以不同方式回應並對你的療癒負責,正是尊重自己和愛自己的表現。
愛自己
愛自己是給予自己慈悲、恩典和溫柔,以及對自己負起全責,其中元素缺一不可。如果無法見容於自己的缺點、允許自己犯錯和跌倒,你就無法真正愛自己。恩典一定存在,但如果你逃避需要承擔的責任,你也不可能愛自己。
■ 評論
這本書寫得非常精彩,它指出,我們既需要批判性地看待原生家庭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也需要肯定其中的關愛與付出。然而,我們的大腦往往難以同時保有兩種衝突的念頭。而當我們過度依賴理性分析時,也非常可能成為自己人生中的旁觀者,這也解釋了為何認知取向或未來導向的療法難以有效處理創傷的原因。
書中提出了原生療癒練習四步驟:命名、看見、悲傷、轉向。這與其他心理適應模型有相似之處,例如「AREA適應模式」(注意力、反應、解釋、適應)或「壓力管理的四A」(避開、改變、接受、適應)。這些理論似乎都傾向將「適應(adapt)」視為心理韌性的核心目標。
然而,本書提醒我們:當適應成為一種被強加的要求時,就變成龐大的壓力。這不是真正的歸屬,而是被迫的融入。為了融入某個體系,我們不得不去適應其對我們的要求,因為害怕承擔現實的後果,即如果你不融入,就無法找到歸屬感。
換句話說,例如「意義的四大支柱」(歸屬、使命、敘事、超然)或者「自我決定論」(勝任、歸屬、自主)中提到的「歸屬」方案,都有可能被誤導為「融入」。例如,有人為了獲得連結與歸屬感,強迫自己相信原本並不認同的宗教。這種適應將伴隨著強烈的自欺感。這種自欺感也可以類推到「強迫追求有意義感」的狀態,最終可能陷入虛無主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