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rative Is Code:為何敘事權就是市場的編碼權
一、創業者的真正資產,不是點子
在這個充滿「創業口號」的時代,能真正吸引資金、用戶和資源的創業者,往往不是產品最好的人,而是能夠建立故事的人。
如果一個創辦人只談產品和功能,他觸及的只是交易。
但一個會說故事的創辦人,可以觸發想像、認同和期待 —— 而這三樣,才是市場真正運作的核心。
在市場裡,故事不是裝飾,而是規則。
誰掌握話語,誰就能定義規則。
二、市場不是單純的價值交換,而是故事的共鳴
投資人、用戶或追隨者,大多不是因為產品本身才加入,而是因為他們相信創辦人描繪的世界能成真。
故事的力量在於,它不是解釋現在,而是設計未來。
好的創辦人會做事,但真正出色的創辦人會回答「為何這件事一定要在現在發生」。
這類故事常常內建三個基本結構:
現在的世界有缺口(指出問題)
這是唯一的解法(提供框架)
我們已經在路上(邀請參與)
這不只是行銷,而是持續地讓外界相信「進度在向前」,讓市場把你放在成長軌道上。
三、話語不是情緒,而是影響力的格式
我們常常低估語言在市場裡的作用。市場並不是一個「自由的價值流動場」,而是被一層層敘事格式塑造的。
誰能說出好的故事,誰就能定義什麼是機會、什麼是風險,甚至定義什麼是「現實」。
舉例:
當 Elon Musk 用「人類要備份到火星」的故事推 SpaceX,投資人看待的就不只是火箭成本,而是「文明存續」這個宏大的理由。
當 OpenAI 推 GPT 時,不只是說技術,而是說「讓 AI 與人類價值對齊」,這樣就把技術問題轉化成一個關乎未來的議題。
這說明了,不是技術決定投資,而是故事開啟了投資的可能性。
四、故事是定義權的爭奪
創辦人真正的競爭,不只是產品市場,而是語境的爭奪。
每一次 pitch、每一篇文章、每一段影片,其實都是在爭取一個權利 —— 讓別人用你的語言去理解世界。
你不只是說服對方,而是在設計一個框架,讓對方必須用你的角度來看待未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Tone is power。
結語:創辦人是語言的設計者
在這個「凡是能說好故事的,就能創造價值」的時代,創辦人已經不只是技術人或產品人,而是語言的設計者。
語言是新的能源,故事是新的 API,而話語方式就是未來經濟的控制層。
你如何開口,決定了你能否真正打開市場。
能掌握話語的人,不只是定義未來,更定義了未來的語言。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