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至死是少年?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厌倦“manchild”
最近,Sabrina Carpenter 的新歌《manchild》爆火后热度居高不下。歌词句句带刀,配上她独特的声线,像是无数女性的心声出口。
有人用这首歌作为 BGM,剪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 manchild》合集,里面出现了:
贾斯汀·比伯、特朗普、马斯克、莱昂纳多、侃爷……
大家好像突然发现:
无论国籍、年龄、财富,部分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不成熟。
🎭 “manchild”:不是童心,是一种性别特权
所谓 manchild,指的不是“童心未泯”,而是——
成年男性拒绝成长、逃避责任,却依然享受社会豁免权的状态。
他们可以幼稚、可以出错、可以搞砸一切,然后轻松说一句“我就是这样的人”“我不懂这些嘛”。
在父权文化中,这些行为被浪漫化为:
创造力、天真、自由、不被束缚;
甚至在某些场景中变成一种魅力资本,“不想长大”变成了“少年感”。
而在某些社会语境下,这种“幼稚”,被包装成“可爱的叛逆”,甚至是一种特权——被照顾的权利。
但我们不禁想问:
如果把角色换成一个女性,她会被当成“可爱”的吗?
不会。
她大概率只会被贴上“情绪不稳定”“不成熟”“不配当妈”的标签。
🎒 女性被要求成熟,是从懂事开始的
在这个结构里,女性从小就被分配到了“照顾者”的角色:
要听话、懂事;
要照顾弟弟、帮忙做家务;
要读空气、顾大局、不添麻烦。
社会和家庭对“乖”“体贴”的女孩赞美得越多,女性就越早学会压抑自己、优先照顾他人。
于是你会发现:
社会允许男孩用“孩子气”撒娇,但女孩只能用“成熟懂事”求生。
久而久之:
一个被宠大的孩子成了 manchild;
另一个过早成熟的女孩,成了“妈感女友”、“妈感员工”、“妈感女儿”。
而当这两个角色进入成年社会、开始恋爱、结婚、组成家庭,问题就开始凸显了。
🏠 男人的不成熟,是别人生活的负担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往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情绪劳动和家庭责任。
这个时候,男性的“不成熟”,就不仅仅是“可爱”了,而是意味着:
责任会落到别人头上;
出错可以被原谅;
所有沟通、照顾、关系维系,变成了别人的任务。
所以女性自然会觉得愤怒——你是成年男人,不是“还没长大的孩子”。
不是女性不懂体谅,
而是我们太久都在体谅了,我们厌倦了总是体谅。
🏙️ “北京孩子”:中国特色的 manchild?
这让我想起中文互联网的一个特别本地化例子:“北京孩子”。
在别的地方是“男人至死是少年”,到了北京,成了:
“男人至死是孩子。”
这种说法混合了地域认同和文化资本,但其核心表达的,仍是一种“我不想负责任、不想被要求”的态度。
“我是北京孩子啊~我从小就这样,别跟我讲规矩。”
——这其实和 manchild 一样,是一种逃避进入“平等成人社会”的策略。
🧠 为什么女性越来越重视“情绪价值”?
这背后是长期的、结构性的“情绪劳动不平等”。
女性在亲密关系中常常是那个:
安慰别人情绪的人;
主动沟通、化解矛盾的人;
默默处理关系细节的人。
尤其在和 manchild 型男性相处时,她又被拉回到“单向情绪付出”的角色,感觉自己像是谈了一段恋爱,却当了人妈。
于是很多女性在择偶时,把“能不能提供情绪价值”放到了更靠前的位置。
她们想要的是:
在亲密关系里也能卸下防备,不再总是那个情绪稳定、收拾残局的大人。
但讽刺的是,当女性提出“情绪价值”这件事,经常会被贴上“作”的标签。
🧱 “你太敏感了”:是一种权力的回避
当女性表达自己的情绪需求时,经常会被男性反问:
“你是不是太敏感了?”
“你是不是小题大做?”
“你又在公主病了?”
这其实是一种话语防御机制,目的是:
把女性合理的需求,转化成“不理智”的性格缺陷。
这样,那些不愿承担情绪责任的男性,就能维持心理上的优越感,还能回避对自己的反思。
而那些被社会教育“要乖”的女性,也更容易自我怀疑——是不是我真的太矫情了?
但事实是:
你不是太敏感,你只是终于不想再忍了。
🧩 从白宫到办公室,从马斯克到“妈感员工”:这不只是个体问题
为什么《manchild》这个词会击中我们?
因为它不只是贾斯汀、特朗普、马斯克的奇葩行为,而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
“被动兜底”日常。
明明不是你搞砸的事,但你得收拾;
明明不是你想谈的关系,但你来沟通;
明明你也很累,但对方先你一步发脾气。
你总是那个情绪稳定的人、有主意的人、愿意让步的人。
但这些不是因为你比别人更坚强,而是你被迫承担责任、被动成熟太久了。
🎯 最后一问:我们讨厌的是孩子气吗?
不是。
我们都曾有童心,我们也都想自由、可爱、不被束缚。
但前提是——
不是靠别人负重前行,自己却在地上打滚。
不是你搞砸世界,然后别人来抚平风暴。
所以我们不是讨厌你是孩子,
我们只是,从来没被允许当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