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4千個禮拜》讀後心得

go_freep
·
·
IPFS
·
有限的時間,才是真實人生的起點。學會選擇,也學會放下。

作者奧利佛.柏克曼

讀書心得:

在翻開《人生4千個禮拜》之前,我以為這又是一本教人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提升效率、管理任務清單的工具書。就像我之前看過的許多關於「時間管理」或「提升工作效率」的書籍一樣,我期待能學到怎麼在一天內完成更多、變得更強、更有效率。
但這本書給我的,卻是完全相反的內容——甚至可以說,它顛覆了我對「時間」的基本認知。

作者從一開始就點出一個令人不安卻真實的事實:如果一個人活到八十歲,也只有大約四千個禮拜可以使用。這麼短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完成所有想做的事。書中提出「選擇去選擇」的概念,讓我印象深刻。每當我們做出一個決定,勢必就會錯過其他的可能性。即使我告訴自己「什麼都想試試看」,那其實也是一種選擇——而這種選擇,往往是對放棄的逃避,是對機會成本的不願面對。

我曾經嚮往把一天安排得滿滿的,認為這樣才算是把時間用得有價值。但現實是,這種過度安排反而讓我疲憊不堪,而且我根本無法照著計劃走,結果就是越來越內耗。
書中有一句話打中了我:「你有沒有想過,也許你本來就不會達到那個境界?」這聽起來像是一種對夢想的否定,但我讀到的卻是一種釋懷。我想到自己常有的想法:害怕錯過機會、害怕沒盡全力、害怕成為那個「做不夠好」的人。這句話讓我開始誠實地面對自己,承認:我需要面對、接受,然後,選擇。
我不需要逼自己變成某種理想模板。我可以選擇放過自己,也可以開始認真觀察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一味聽從外界的期待。

本書強調「有限性」的價值。他說,不是「做更多」才能活得有意義,而是「願意放棄」,才讓人生真正自由。正因為時間有限,我們才更需要誠實面對:什麼才值得花時間?我們真的想把生命用在哪裡?
與其努力達到「什麼都不錯過」的完美狀態,倒不如勇敢選擇「錯過」那些次要的、別人期待我完成的,或我只是因為焦慮而強迫自己去做的事情。所以我想,我得放棄一些事情,並學習去承擔這會帶來的風險。

最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人生不在於完成所有的清單,而在於你選擇忠實於哪些事物。」這句話簡單,卻正是我這一陣子在混亂與探索之間反覆思考的核心。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全接受錯過的事情,可能會感到遺憾,也可能會責怪自己,但我想要開始嘗試。不再那麼急著為自己的人生找出一個「最優解」,而是學會問自己:此刻,我願意為什麼停下腳步?願意為什麼負起責任?願意為什麼說「這值得」?

四千個禮拜,看似殘酷,卻也足夠。只要能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為誰而活,那麼,就算不完美、不全部、不圓滿,也是一種真正的踏實。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