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的再思考

李远哲
·
(修改过)
·
IPFS
九月三日的阅兵场面宏大、气势壮观,让人震撼。但在整齐的步伐和隆重的仪式背后,真的一切都如此美好吗?

中国的阅兵常被拿来和别国对比。许多人说中国走得齐、队列美、气势足,然后顺手把美国等国的阅兵拿来作反例,笑其松散,判定高下。这样的比较看似直观,其实经不起推敲。只要换一个场景,逻辑的漏洞就暴露无遗。如果把中国换成朝鲜、古巴、伊朗去对比美国,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朝鲜的大阅兵几乎无可挑剔。方阵整齐到每一步都像尺子量过,装备车列在广场上滚滚驶过,士兵口号声震耳欲聋。镜头拉远时,数万人脚步同时落地的声浪在平壤金日成广场回荡,从人民大学习堂门前走过的队伍,步伐如同一面庞大的节拍器,严整到令人心悸。这样的场景,怎能说不壮观?怎能说不整齐?但这是否能证明朝鲜的民生、制度、军力优于美国?显然不能。阅兵从来不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中国。拿阅兵去攀比,只会暴露比较本身的空虚。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位领导人各自任内都只阅过一次兵。阅兵原本是十年一度的仪式,而这种仪式带来的代价并不抽象。巨量的封控、演练、安保、联勤、临时设施与器材调拨,意味着漫长的城市管制和高昂的社会成本。道路反复封闭,空域频繁管控,企事业单位调休停工,沿线小区出入受限,媒体与宣传机器昼夜运转。对公众而言,这就是通勤被耽误、就医被推迟、经营被打断,日常生活一次次被牺牲。

更直观的体验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管制氛围。阅兵前夕,北京街头到处是戴红箍的巡逻人员,数不清的警力被调动出来,几乎每隔几步就有人在盯着你。大规模的排练一遍又一遍,路面封闭成常态。对普通人来说,不仅生活用品寄送受限,连最寻常的物件都成了敏感品:厨房剪刀、气雾喷罐、甚至孩子文具里的小刀片,都可能因为管控而无法进入北京。与此同时,出京、进京受到严格限制,许多北京人甚至不能开车顺利回城,因为道路检查层层设卡。一个原本该是公共节日的活动,却让居民成了被防备和牺牲的一方。

更讽刺的是,许多人把观看阅兵当作爱国的表达,喜欢转发中国仪仗队在海外亮相的视频,夸张地说所到之处人群惊叹。但换回本土场景,问题就尖锐起来了。在北京的大阅兵里,普通公民几乎没有机会自由走到路边观看。看台座位严格管控,沿线楼宇窗户要封,街道人流被提前清空,未经许可不得逗留。你若执意靠近,多半会被盘问甚至驱离。对比起来,中国军人在国外表演能让外国人近距离观看、欢呼,而在本国,人民却被隔绝在屏幕之外。这样的落差,正好说明阅兵的对象并不是本国公民。

那到底是给谁看的?阅兵首先是给中共最高领导人看的,用来确认军队的绝对服从。其次是给受邀的外国政要看的,比如金正恩,世界上最独裁专制国家的领袖,一个因压迫和核武计划而长期受到制裁、声名最恶劣的统治者;比如普京,一个在俄罗斯长期把持权力、几十年如一日地独裁至今的人,甚至悍然发动了二十一世纪对主权国家的侵略战争。这些宾客要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雄壮的场面,感受到彼此的惺惺相惜。

再往下,是被挑选出来的内部观众:台上既有一些真正值得敬重的普通英雄,比如冒着生命危险的缉毒警、奋战在救灾一线的士兵,也有一批忠诚的企业家代表、被点名的少数民族代表和那些惯常出镜的模范人物。把他们放在一起,被塑造成一幅“人民同心”的画面,看上去热闹,其实虚假。对于那些真正的英雄来说,这样的安排反而是一种消解——他们的牺牲和付出,被和特权阶层的表演混为一谈,不再是独立的记忆,而成了道具。这种混搭,不仅不能彰显尊重,反而透出一种不敬。之后才是国际媒体和驻外观察员,他们要把这些画面带回去,成为宣传上的资本。层层排下来,最后才轮到中国的普通国民。他们不能走上街头,不能靠近现场,只能在电视机前当一个沉默的背景观众。一个以人民为名的军队,却把人民排在最后。

说到军队与公民的关系,更绕不开历史的一页。八九年春夏之交,军队在首都对民众使用致命武力,造成大量伤亡。这是事实,不是观点。此后很长时间,军警与维稳体系在各类群体性事件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中也始终扮演高压角色。假如一支军队在关键时刻的枪口对准的不是外敌而是自己的国民,那么阅兵场上再整齐,也很难让人把它自然地视作保护者。这不仅是戒备,它已经在历史上开过枪。那就再问一句:这是你的军队吗?它保护的是你的安全,还是把你当成潜在的威胁?若连亲眼观看一场阅兵都无从谈起,所谓荣誉与自豪从何而来?

军队当然需要现代化,也需要仪式与荣誉。但它首先要回答一个更朴素的问题:它服务于谁?如果军费与盛典的边际效用,盖过了对退役军人安置、基层官兵福利、军属照顾与合法权益保障的投入,那么这种荣誉就容易滑向表演。如果军队在国内政治秩序中的角色是高于法治的稳定器,那么它与公民的距离只会越走越远。到那时,阅兵越整齐,反而越像一种讽刺。

写到这里,我更愿意把阅兵当作一块试金石。它在镜头里亮相的是秩序,在账本上留下的是成本,在城市里制造的是管制,在心里留下的则是一个节点。它提醒每个旁观者确认自己的位置,是被动的群众,还是拥有权利的公民。如果连站在路边观看都难以实现,却要在屏幕前为它欢呼,那就不妨再多问一句,这份欢呼究竟属于谁,又换来了什么。

CC BY-NC-ND 4.0 授权

我是一名旅居海外的华人学者,只是在此安静地写下一些思考与片段。若这些文字能陪伴你片刻,已是最大的馈赠。无需打赏,只愿字句能自在流淌,与人心意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