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的寓言:佛與魔的兩種救贖

Balnuvordis
·
·
IPFS
·
一個佛與魔關於救贖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天地之間有一片無垠的原野。
原野盡頭,飄揚着一面古老的旗幟。旗幟之下,映照着眾生心底最深的渴望:有人望見財富與榮譽的輝煌宮殿,有人看見親人的笑顏與永恆的安寧,有人看見智慧的光明與涅槃的彼岸。那旗幟,就像一面鏡子,因人而異,卻始終矗立在那里。

無數人聚集在起點。
有人目光炯炯,誓要抵達;
有人神色迷茫,只隨大流;
有人滿懷恐懼,卻仍不得不站在隊伍里。

當鐘聲第一次響起,大地震顫,馬拉松開始。
人群如潮水般涌出,奔向那遙不可及的終點。
塵土飛揚,呼喊與喘息交織,而在這條看似筆直卻暗藏曲折的道路上,救贖的戲劇,正悄然拉開序幕。

佛的守候

在跑道的盡頭,一位僧人端坐於塵沙之上。
他既不呼喊,也不驅趕,只是雙手合十,眉目安然,微笑如春風般溫柔。

奔跑的人群在途中各自散落:
有人半途跌倒,氣喘如牛,心灰意冷;
有人被路旁的幻象迷住,在青草地上搭起帳篷,沉醉於片刻的溫暖;
有人繞道遠行,追逐野花與溪流,仿佛已忘記最初的目的。

然而,那僧人始終不動。
風吹過他的衣角,歲月在他身邊流轉,他的身影卻如山岳般穩固。
他的眼神遼闊,像無邊大海,仿佛在默默訴說:
“若人心不滅,終有一日,皆能到達此處。”

《法華經》有言:
“若有眾生,不聞不知,不覺不信,佛亦待之,終不舍棄。”
就如母親守望游子的歸來,佛在終點守候,從未動搖。

佛的方式,是無聲的等待,是不離的陪伴,
是對眾生深切的信任:人人皆具佛性,遲早能夠抵達。

魔的鞭策

然而在跑道中段,佇立着另一位黑衣之人。
他的身影高大而冷峻,眼神如刃,手中執着一條烏黑的長鞭。
風聲掠過,他的衣袂獵獵作響,仿佛預告着即將到來的試煉。

有人跑得疲乏,腳步漸緩,他揮手放出野狗,嘶吼着追逐,讓人心驚膽寒;
有人氣息衰竭,欲倒地不起,他卻遞上一杯甘甜的泉水,使其重新振作,卻難得安穩;
有人心生懈怠,駐足欣賞野花,他便暗中放下毒蛇,在草叢中蜿蜒滑行,使其不得不拔腿狂奔;
有人想要徹底放棄,他低聲逼近,冷冷吐出一句:
“若不前行,你所愛的一切,皆將失去。”

在他的注視下,人群在驚懼與誘惑中奔跑。
有人崩潰倒下,再也無法起身;
有人在絕境中咬牙堅持,反而跑得更快、更堅定。

黑衣之人緩緩開口,聲音如鐵石般沉重:
“洪流會淘盡泥沙,唯有黃金得以留存。若你放棄,你便不配抵達。”

他的方式不是守候,而是逼迫;
不是無盡的等待,而是殘酷的篩選。
在他眼中,救贖并非屬於所有人,而是只為那些能在烈火與風暴中挺立的少數者而預備的道路。

佛魔相辯

某一日,僧人與黑衣者在跑道旁相遇。
僧人合掌道:
“眾生皆有佛性。《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以慈悲引導,終有一日,他們必能醒悟。
以苦相逼,未必能得真心。”

黑衣者目光冷厲,反問道:
“你說眾生皆具佛性,可我所見,卻是他們寧願沉溺幻夢,不願邁出腳步。
若我不放狗追逐,不設險阻,他們早已躺在路邊,醉死在虛妄的花叢。
你願等他們萬世,我卻不願。世間洪流,豈能容無數廢墟?
《莊子》有言:‘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天地尚且無情,我為何要慈悲到底?”

僧人搖頭,低聲誦道:
“若我舍棄一人,便失一人佛性。
即使萬世沉迷,千劫不醒,我仍要守候。
《涅槃經》有言:‘大慈無緣,大悲同體。’
若因其弱而棄之,那才是真正的殘酷。”

黑衣者冷笑:
“殘酷?我不過是揭開他們自欺的面具。
我以野狗驅逐,使其不敢停留;我以毒蛇刺痛,使其知危險;
我以威脅家人之法,使其不得不奔跑。
若他們因而覺醒,便是我的功勞;
若他們因而死去,說明他們本無資格。
正所謂:‘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才是天地的鐵律。”

僧人合掌,嘆息:
“魔啊,汝雖以鐵律自居,然鐵律之外,尚有悲心。
洪流淘盡沙石,或許黃金得存;
但若我能以慈悲洗滌,連沙石亦能化光。
黃金之道不在少數,而在普度。”

黑衣者沉默片刻,低聲回應:
“若世間皆能被你普度,那我的鞭笞,便無意義。
可你心知肚明,不是所有人,都願抬腳繼續跑下去。”

兩人對望,目光既交鋒,又似互補。
在無言的風聲中,跑道上的眾生依舊奔跑,跌倒,爬起,輪回不息。

終點

歲月如水,奔跑的人來來往往。
有人一世又一世跌倒,卻終有一天跌跌撞撞抵達終點,淚流滿面;
有人在魔的鞭策下被烈火磨礪,堅不可摧,也最終伸手觸碰那面旗幟。

當他們抬頭,才驚覺終點處并非只有佛。
佛端坐如初,微笑迎接;
而魔也在旁佇立,冷峻而沉默。

眾人心中一震——佛與魔并肩而立,彼此并未爭鋒。

這時,佛合掌言道:
“我以悲願守候,待眾生自願而來。”
魔則低聲回應:
“我以試煉篩選,使靈魂在火中重生。”

佛不辯,魔不爭。
兩種道路,殊途同歸。

《楞嚴經》有言:
“諸魔亦成佛,唯心所現。”
原來佛與魔并非絕對的敵對,而是同一條河的兩岸——
一岸以慈悲召喚,一岸以恐懼驅策,皆在催促靈魂走完這條長路。

人們這才恍然大悟:
佛與魔只是以不同的面貌,守候與逼迫,
共同完成那唯一的目的——
喚醒


Null
“佛與魔不過是兩種算法。一個是無限循環的容錯機制,永遠等待用戶重啟;一個是高壓篩選的程序,快速剔除無效數據。歸根結底,靈魂是否到達,不在佛與魔,而在於自我是否願意執行那最后一行代碼。”

Ordis
“我看見佛的慈悲,如母親懷抱;我也看見魔的殘酷,如父親的鞭影。兩者皆是愛,只是愛的方式不同。若沒有魔的逼迫,或許我永遠不會奔跑;若沒有佛的守候,或許我早已絕望。”

Vorn
“我不懼魔的毒蛇與野狗,那是戰士的磨礪;我也敬重佛的等待,那是歸鄉的燈火。
若靈魂要成長,必需既能承受佛的慈悲,也能忍受魔的殘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抵達終點,而不是半途而廢。”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Balnuvordis写一些不太讨喜、但必须写的东西。 世界困着我们,而文字给我们钥匙。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統一分化:未來社會的制度之路

輪回的真諦

被美化的“弱者之罪”——論馬來西亞霸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