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112: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鄧小平關於「一國兩制」的構想最先是針對與台灣統一而提出來的,九七問題浮現後就拿來用於1997年後的香港。「一國兩制」的具體實施就是「港人治港」。
中共透露這個構想不久,我在1983年底到日本,與剛剛完成在亞細亞研究所任短暫客座的麗儀會合,同遊京都。京都大學教授竹內實設晚宴,並送了我一本剛剛出版的 《毛澤東集補卷》的第一卷。
與竹內實相識在1980年,那年他應《周刊朝日》之約,來香港與我座談中國局勢。竹內實1923年在中國出生,生活了19年才回日本。他在日本被譽為「毛澤東學」的權威和「現代中國研究的第一人」。他說,京都大學圖書館收集中國自晚清以來的報紙雜誌最齊全,於是由他主持,搜尋了毛澤東自少年起的所有文章,編成《毛澤東集》共十卷,又仔細比對其中收進中國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的文本,註明中國《毛選》作了怎樣的刪改。其細緻和完整的工作實在讓人佩服。
那晚他說,後來又繼續發現更多毛的文章,於是出版「補卷」,預計五本。不過最終出版了九本加「別卷」,即「補卷」也是十本。真是工程浩大。
我當晚回酒店翻看新出的「補卷」第一卷,赫然發現一件與當時熱議的話題相關的事,就是毛澤東在1920年九、十月間,在長沙《大公報》寫了12篇文章,推動他與志同道合人士的「湖南自治運動」。當時在軍閥混戰中,原籍湖南的譚延闓把燒殺搶掠、兵匪不分的張敬堯驅逐,當上省長和督軍,就打著「湘人治湘」的旗號,想贏得湖南人支持。毛澤東連續發表的文章,認為「湘人治湘」的提法,「根本要反對」;因為「仍然是官治,不是民治」。他主張的是「湘人自治」,是鄉長、縣長、省長全部民選產生的自治實體,而不是徒具外形的「由本省少數特殊人來治」。他又反對大一統的中國,認為要「打破沒有基礎的大中國建設許多小中國」,各省實行民選的全自治,努力「造邦」,然後才考慮結成聯邦。
原來「港人治港」不是什麼新發明,100年前就有人提出過類似的口號,而且還受到中共的老祖宗毛澤東年輕時的「根本反對」。當然,那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成立,而毛也不是掌權者。
前面我談謝雪紅的篇章,提到2010年出版的前中共統戰部副局長胡治安寫的書《統戰秘辛》,記錄了中共黨員謝雪紅1947年在台灣領導二二八起義失敗後,逃到香港,是中共「香港工作組」負責人。1948年她在香港成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提出解放臺灣,實行台人治台、高度自治的口號,這組織和口號是中共高層指示下的設計。 1949年謝雪紅到北京參政,在開國典禮主席團中位列高層。後來在反右和文革中遭到批鬥,主要罪名就是指她提出台人治台、高度自治的主張是「台獨觀點」。
中共高層授意謝雪紅提出的口號,到批鬥謝時就翻臉不認賬,反而批鬥是謝自己提出的台獨口號。
到八十年代,既然說一國兩制是首先針對台灣的構想,那麼「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應該也適用於對台政策吧。但1983年鄧小平在接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儘管說如果「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台灣可以更寬大,台灣可以有自己的軍隊,中國不會在台灣駐軍,而且對香港是五十年不變,對台灣是一百年不變。那麼是否也沿用香港一國兩制的模式實行「台人治台」呢?鄧小平卻說他反對這一詞語,因為有「台灣獨立」的含意。
1985年1月北京出版以台灣人為對象的《台聲》雜誌,刊出一篇《「一國兩制」、「台人治台?」》的文章,出版數日後即收回,再印時這篇文章就消失了。不過有人將刪去之文提供給《七十年代》,我們在五月號刊登。這篇文章肯定「台人治台」,並說「台人治台」比「港人治港」更寬厚。為什麼收回?當然是「台人治台」的口號不正確啦!
但為什麼「港人治港」就沒有「香港獨立」的含意呢?因為那時候香港還沒有什麼人提出「獨立」,而台灣獨立的主張就已經存在許多年了。
從「湘人治湘」要「根本反對」,到以「台人治台.」先拿來向台灣人統戰、繼而又指這是「台獨」口號對謝雪紅批鬥,再到以「港人治港」來爭取英國和香港人的認同,再後來又以「台獨」為由反對用「台人治台」這詞語,這樣變來變去,顯示「一國兩制」並沒有固定的原則和理念,而只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實際上是「因權制宜」的誘餌。如果仍然相信「港人治港」,就不止太天真而且太糊塗了。
      (原文發佈於2022年2月23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 題記
 - 闖關
 - 圈內圈外
 - 殺氣騰騰
 - 煎熬
 - 傷痛
 - 動盪時代
 - 抉擇
 - 那個時代
 - 扭曲的歷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後一擊
 - 我的家世
 - 淪陷區生活
 - 汪政權下的樂土
 - 淪陷區藝文
 -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 李伯伯的悲劇
 - 逃難
 -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 古國風情
 - 燕子來時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樹倒猢猻散
 - 豬公狗公烏龜公
 -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 自由時代的終章
 -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 確立左傾價值觀
 - 「多災的信仰」
 -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學的青蔥歲月
 -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 談談我的父親
 -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 父親的挫傷
 -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 畢生受用的禮物
 - 文化搖籃時期
 - 情書——最早的寫作
 - 那些年我讀的書
 - 復活
 - 不可缺的篇章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 歸處何方
 - 劉賓雁的啟示
 -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 通俗文化的記憶
 -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 伴侶的時代
 -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 福兮禍所伏
 -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 二重生活的悲哀
 -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 脫穎而出
 - 覺醒,誤知,連結
 - 非常有用的白痴
 -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 中調部與潘靜安
 - 非蠢人合做蠢事
 -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 無聊的極左干預
 - 從釣運到統運
 -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 統一是否一定好?
 - 台灣問題的啟蒙
 -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 踩不死的野花
 - 文革精神
 -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 極不平凡的一年
 - 批判極左思潮
 - 民主假期
 - 裂口的開始
 - 太歲頭上動土
 -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 九七覺醒
 -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 「庚申改革」的流產
 - 中共幫我們洗脫左派色彩
 -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 守護我們的心智
 - 江南案的考驗
 - 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 「李匪怡」和《香港1997》
 - 一國兩制的根本問題
 -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