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寓森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自言我語」系列--量子自我

寓森
·
·

最近看到超多關於追尋與療育「自我」的文章,雖然我不太需要療育,但我也一直在追尋自我,退休的決定很大原因也是這個「追尋自我」。

這陣子研究了尼采的「超人」、德勒茲的「根莖」、一些些傅科,還有我的最愛「拉岡」跟「齊澤克」(想要簡易入門上述理論,請看哲學說書人「紀金慶」的文章,我也常常被他啟發的,回報他一下),今天終於誕生了我的理論—「量子自我」。

先說一個反高潮的結論—自我是找不到,或者說是無法直接看見的。

最近有名的物理實驗證明了有名的量子實驗「雙狹縫干涉」的結果,無論你用什麼方式,只要去測量,干涉條紋就會消失。量子什麼的我就不解釋了,太難懂我自己也說不清楚。(不如去問問 Chat GPT)

我的體悟就是:自我也是處於一個量子態,你苦苦地去想看清它,企圖掌握它,反而什麼也看不見。(這是我親身鑽研數十年後的結論,信不信就由你了!)

我們總以為只要向內追尋,會找到一個清晰本在的自我,然後就能安心且充滿活力地生活(說真的,那些說自己找到自我的人,都是「幻覺」;不是我說的,是拉岡跟齊澤克說的)

那可以怎麼做?我的靈感就來自那個量子實驗。

  • 不是想要去測量及掌控自我,而是讓不同的「光」經過它,觀察它出現的波紋。

以海德格的說法好像是「將自己拋向這個世界」(不確定是不是海德格,不是的話就當是我說的),或是德勒茲的「讓自我成為一個節點,資訊不斷通過你,你將它們重新組裝後傳送出去」。

總之,不要再執著於找尋一個穩定的「自我」甚至是「世界」,不穩定且無法測量的量子態是唯一的真實。

你越是想要一個穩定不變的感覺,結果就只能得到「幻覺」。

如果你說「幻覺比較快樂啊!」,我其實也不反對。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