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不曾張嘴,歷史偏愛笑話:關於嘴炮No.1的拜占庭
話說在大約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公元前文明,古希臘歷經過一次影響深遠的內戰,聽過希臘歷史的應該也知道,當時最為繁盛的城邦,便是一文一武——雅典和斯巴達。
雅典有著各種政治家,發展民主,而斯巴達崇尚武力。作為當時兩個最強的城邦,他們誰也不服誰,都想成為希臘最權威的那一方,因此,雅典聯合幾個城邦,對抗以軍事見長的斯巴達。
當然,這就好比秀才對戰士,人多也打不贏,最後斯巴達勝利了。
但是贏了沒用,他們打完就虛脫了。
由於長年的內戰,各大城邦在戰爭結束的時候早已精疲力竭,當時的羅馬,便趁著這個空檔,領兵攻打古希臘,最後大敗古希臘。
當時古希臘出了一支全是同性戀人的軍隊,名叫底比斯神聖軍團,當時人們相信,與戀人一起上戰場可以加深他們的默契,為了守護彼此而爆發潛力。而事實是,他們確實甚至比斯巴達的軍隊要強。
……不過這並不是我們今天的重點。
回到正題。
當時的羅馬十分崇拜希臘文明,所以,在古希臘被古羅馬攻陷之後,大量的希臘奴隸和文物被運回羅馬,他們讓希臘的學者教他們的孩子讀書,又模仿希臘的各種技術,其中包括而不限於:建築、數學和藝術。
如是者,兩個文明漸漸交融,互相影響,直到古羅馬從共和國變成帝國之後,才漸漸發展出自己的色彩,創新出自己的風格。
而在這個情況下,一些希臘的遺民,也漸漸向著羅馬帝國靠攏,為以後的拜占庭埋下伏筆。
隨著羅馬共和國脫胎成羅馬帝國,他們在賢明的帝王的帶領下,領土日益壯闊,在龐大到在地圖上看都一望無際的時候,當時的帝王大手一揮——我們分國!
表面上,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但實際上羅馬帝國不分你我。只是多年來無數次分分合合,最後合久必分,真的成為了兩個帝國了。
而東羅馬帝國就成為了今天我們要說的主題——拜占庭。
至於你們問西羅馬帝國?嗯,只能說被當時的日爾曼部落(大致相當於如今的德語民族)佔據了。
拜占庭的前身是希臘的城邦,拜占城,在古希臘時期算不上大城市,重要性甚至還沒有雅典的十分之一。
但是在拜占成為拜占庭之後,他們卻靠着希臘背景,還有自己的據地,成為了正統羅馬繼承人之一,開始了長達千年的、搖搖欲墜的堅守。
對,沒錯,是搖搖欲墜。
你們不會覺得拜占庭帝國很強吧?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戰力,軍事全靠傭兵、義大利人、希臘本地兵和沒見過世面的農民。
最慘的一次,意大利人嫌伙食太差直接退場,僱傭兵看到沒錢轉身就走,本地貴族直接叛變皇帝,也就是歷史上的盲眼皇帝——羅曼努斯四世。
在這種情況下,拜占庭能持續多久呢?
可他們居然堅持了一千多年!
究其原因,就是靠嘴。
說好聽點,他們長袖善舞;說難聽點,他們其實就是靠着話術唬人。
因為他們面對敵人的時候——
你要打我?正好我這邊缺個將軍,要不給你來當吧,薪水照發,不打仗也行。
你沒文化?好,我送你們禮物,還派修士去教你們寫字,順便把你們的信仰拜占庭化。
就是用了這個辦法,他們勉強堅持了一千年,直到被「奧特曼」(?)拿下,才終於徹底成為歷史長河的一部分,正式退場。
當然,這裏的奧特曼不是會變身那個,而是鄂圖曼帝國(Ottoman)啦。
拜占庭概括的始末到此為止,而至於西羅馬帝國那邊,我想比起日爾曼,有一個你們更熟悉的名字:基督教(Christianity)。
對,西羅馬帝國雖然不是基督教的起源地,但是自從被羅馬帝國後期的君士坦丁大帝承認它的合法性之後,基督教幾乎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主流信仰,而後來席捲整個歐洲的神權,也是由他們造成的。
那麼問題來了,前面我們提到西羅馬帝國被日爾曼部落攻陷,那麼他們又是怎麼搖身一變,成為基督教聖地的呢?答案就是——日爾曼部落殺了西羅馬帝國的人,披上西羅馬帝國的皮,然後到處宣揚,他們才是羅馬的正統繼承人。
這是就算在總是荒唐的歷史上,也顯得荒誕的一幕。
蠻人穿上羅馬的衣服,便自以為可以是羅馬正統了。
拜占庭表示:你們是正統,那我們是什麼?有絲分裂嗎?
咳,回到正題。
日爾曼部落比凱爾特人更加好勇鬥狠,但是多年來,西羅馬帝國打不過就修他們為傭兵,各種文化輸出。雖然最後還是沒能感化他們,但最少,他們從蠻子變成了西歐貴族了啊。
文化水平提高了就是不一樣,比還是戰士的時候更不要臉,自此開啟長達千年的歐洲神權統治。
一個國家的繼承人,只有他們承認了,那才是國王。羅馬皇帝亨利四世就是被開除了教籍,被國内貴族合法反了,只能在大雪中光著腳在教皇門前懇求寬恕,成了神權統治期間為數不「少」的笑料之一。
不過,要說這位被關在門外的國王,就是下次要說的故事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