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on Musk 推出新 AI 晶片計劃,意味著什麼?

Tony_Chan
·
·
IPFS
·
從 Tesla 自研晶片,看全球 AI 主導權的新一輪競爭

一則看似技術的新聞,背後是方向性的改變

近日,Elon Musk 宣布 Tesla 已完成其第五代 AI 晶片(AI5)的設計評審,更形容它為「epic」,並同步啟動第六代 AI 晶片(AI6)計劃,合作方為 Samsung,預計將在德州工廠生產並延續到 2033 年。這看似只是另一個技術更新的新聞,但若從宏觀的發展節奏來看,它其實代表着全球 AI 競爭進入一個新階段 —— 不再只是模型與演算法之爭,而是硬體自主權的全面競賽。

從 AI 模型如 GPT-4o、Claude 3 到視覺生成的 Sora、Pika,我們已見證「誰掌握模型能力,誰就能引領話題」。但這些模型背後的依賴基礎,是 GPU 晶片與雲端運算資源,而這正是目前全球少數公司如 NVIDIA、TSMC 掌握的戰略資源。當 Musk 決定讓 Tesla 開始掌握屬於自己的 AI 晶片製程,背後的考慮已不止於車用,而是整體 AI 生產鏈的「自己做,自己算,自己用」。


為何一間車廠要花力氣整 AI 晶片?

表面上,Tesla 的重點應是電動車與自動駕駛技術,但事實上,自動駕駛(如 FSD 系統)需要的核心正是大量即時視覺處理、空間運算與決策模型,而這一切都建基於高效能 AI 晶片。過去 Tesla 曾開發「Dojo」超級電腦,但近日傳出 Dojo 團隊已解散,策略轉為外部合作。

這顯示,Tesla 並未放棄高階 AI 計算的主導權,只是選擇更靈活、低風險的方式實踐。例如,第六代 AI 晶片由 Samsung 製造,可減低成本與時間風險;而第五代 AI5 則可能仍聚焦於 Tesla 的專屬用途,如訓練自駕模型或處理海量駕駛影像數據。

不過,長遠而言,這些晶片很可能不止用於汽車,亦可應用在機械人(Tesla Bot)、語音助手(xAI)、社交平台(X)等多種場景。從這點看,這不只是一項技術投資,更是一種企圖擺脫對外部晶片商依賴、建立屬於自己平台生態系的策略部署。


AI 晶片自製,背後是什麼競爭邏輯?

在 AI 發展的初期,重點在「誰先做出有用的模型」,例如 ChatGPT、Midjourney 等都是爆款。但隨住 AI 計算需求暴增,晶片已成為關鍵瓶頸。NVIDIA 的 A100、H100 一卡難求,有錢都買唔到,Microsoft、Meta、Google 全部要預先搶購。這令各家科技公司紛紛考慮自研晶片,如:

  • Google TPU:早於 2016 年就已開發自家 AI 晶片,主打語音與圖像訓練。

  • Amazon Inferentia:針對 AI 推論優化的晶片,用於 AWS。

  • Apple Neural Engine:專為手機端 AI 處理而設計。

Tesla 若成功投入 AI5、AI6 研發並實際應用,將成為第一間從硬體(車/機械人)延伸至晶片層的綜合性 AI 實體企業。這不單是效率問題,而是「控制鏈條長短」的問題 —— 誰能自給自足,誰就能更快地實現想法、更穩定地部署產品。


當 AI 變成平台,你控制咗幾多層?

以往,我們以為 AI 只是應用,例如寫文章、出圖、聊天;但現在愈來愈明顯,AI 正變成一個平台。要有 AI,不止要有模型,仲要有:

  • 晶片(NVIDIA or 自家)

  • 訓練資料(來源是否合法、是否豐富)

  • 基礎架構(伺服器中心、儲存、冷卻系統)

  • 推廣渠道(例如社交媒體或硬體載體)

  • 應用層設計(如汽車、機械人、手機等)

Elon Musk 推出 AI5 與 AI6,背後是要讓 Tesla 擁有更多平台話語權。舉例講,若 OpenAI 的模型想要實時控制一部機械人,需經雲端伺服器運算並回傳結果,若中間斷線或延遲,效果會大打折扣。但若 Tesla 本身擁有晶片與硬體,模型部署可直接在裝置端運行,無需外部依賴,效率與安全性將大幅提升。


我們離「全封閉 AI 生產線」還有多遠?

這次新聞還有一點值得注意:Tesla 與 Samsung 簽訂的合約高達 165 億美元,而且為期長達 8 年。這不是短期試驗計劃,而是一條明確的長線投資。Samsung 方面亦表態,未來將提供進一步製程技術協助。

若配合 Musk 旗下其他資源如:

  • xAI(語言模型)

  • X(社交平台)

  • Tesla Bot(機械人計劃)

  • Neuralink(腦機介面)

這將形成一個涵蓋「數據收集→模型訓練→晶片部署→終端設備控制→社交回饋→再次優化」的 AI 全封閉循環。其他科技公司(如 Meta、Google)仍需借助外部晶片、外部內容平台(如 YouTube、IG)來完成這條鏈,而 Musk 似乎想將這條鏈統統「自家化」。

這種做法可能更昂貴、更慢,但一旦建成,將形成極強的護城河效應。


結語:掌握硬體的人,才真正掌握 AI 的未來

很多人習慣將 AI 理解為程式、語言模型、畫圖工具,但真正推動這些工具運作的,是後面一層層看不見的硬體與電力成本。從這角度看,Elon Musk 今次推出 AI5 與 AI6 晶片的新聞,不止係技術層面那麼簡單,而係宣示一場新一輪主導權競爭的開始。

從「寫模型」轉為「做晶片」,代表某些公司開始意識到:靠買硬體來養 AI 模型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誰能掌握核心運算資源,誰就能更自由、更快速地推動下一代 AI 的進化。

Musk 這一步,是走向「全面掌控 AI 生產線」的第一步。而其他公司,會唔會跟上?又或者,有冇人會選擇反方向發展,改以開放、合作的形式尋找出路?

這些問題,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_Chan少一點抒情,多一點思辨; 少一點速食,多一點結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曖昧時刻|書後感

曖昧時刻第七天|重見自己

曖昧時刻第六天|慾望與愛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