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note]BG2 w/ Bill Gurley and Brad Gerstner深入剖析中國科技浪潮
深入剖析中國科技浪潮:西方應如何應對與自省
近期,由Bill Gurley和Brad Gerstner主持的BG2播客節目聚焦於中國的科技浪潮,特別探討了中國在創新領域的崛起及其對全球,尤其是美國的深遠影響。這場討論不僅是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審視,更是對西方,特別是美國,應如何自省並加速自身發展的強烈呼籲。
一、對中國科技實力的重新認識:為何西方應放下偏見?
播客主持人之一,Bill Gurley,近期從中國考察歸來,他的經歷引發了一個核心問題:為何西方對中國的了解如此匱乏?一位中國業內人士曾指出,中國的創業者和風險投資家以「令人惡心的程度」(nauseating level)研究西方,閱讀所有播客、研究所有演講、分析所有財務報告;然而,「西方卻沒有這樣研究中國」。這一點成為Gurley此行的主要動機,他認為,若中國是美國最關鍵的國際關係之一,那麼深入了解它至關重要。
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國,Gurley在旅途中閱讀了政策分析師丹·王(Dan Wang)的著作《Breakneck》。這本書不僅描繪了中國的加速發展,更以中國為鏡,反觀美國。丹·王指出,中國最高領導層(政治局)的大多數成員是前工程師,這使得他們「擅長建設實體」,推動了基礎設施和製造業的飛速發展;相比之下,華盛頓特區的官員多為律師,他們在保護言論自由和個人權利方面可能表現更佳,但在「社會事務」方面則不那麼成功。
播客強烈質疑了一種普遍的西方觀點,即中國擅長製造而非創新。然而,諸多案例有力地反駁了這一論點:
字節跳動 (ByteDance):TikTok首先在中國推出,隨後才進入西方市場,並被Reels等平台模仿,證明了其原創性。
泡泡瑪特 (PopMart):一家市值達數百億美元的中國兒童玩具公司,其成功模式亦是創新典範。
AI研究:全球50%的AI研究人員來自中國,這也印證了其強勁的創新能力。
二、電動汽車產業的超速競爭:中國模式的影響
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成為播客中深入探討的焦點,凸顯了其「令人震驚的獨特性」和「無法想像的創新速度」。
比亞迪 (BYD):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不僅生產汽車,還涉足電池、手機代工、巴士和地鐵等多元領域。他們擁有從1萬美元到高端跑車的多種車型,並在成本控制上極具侵略性。Bill Gurley甚至體驗了一輛可以「開進水裡」的SUV。
小米 (Xiaomi):小米創始人雷軍在短短三到四年內,從一個手機公司跨界進入汽車製造業,並迅速取得成功。其位於中國的工廠以2000名員工每天生產1000輛汽車,顯示出高度自動化和極高的效率,遠超美國的標準。
福特CEO的警示:福特汽車CEO吉姆·法利(Jim Farley)在體驗過小米汽車後表示,「這是我見過最令人謙卑的事情」,並強調中國汽車的質量優於西方。他發出了嚴厲警告:「我們正與中國進行全球競爭,如果我們輸了,福特將沒有未來」。
超低成本競爭: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普遍以「極低的利潤率」運營,並能以2萬至2.5萬美元的價格將汽車銷往歐洲,這是美國製造商(除了特斯拉)難以企及的。
這種超速發展背後的一大推動力是中國各省之間的激烈競爭。中國中央政府每五年發布一份指導性文件,列出重點發展領域,各省為爭取升遷而競相實施這些倡議,導致了在太陽能、電動汽車和能源生產等領域的「過度建設」和「千花齊放」。
三、美中關係與政策辯論:競合而非脫鉤
播客強調,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是「最具影響力」但也「最具爭議性」的議題。在矽谷和華盛頓,存在三種主要觀點:
國家安全鷹派:主張「脫鉤」,視之為「冷戰2.0」的大國競爭。
技術實用主義者:主張「競爭」,強調「再工業化」和「關稅」,但不應「脫鉤、忽視或對抗」。
全球主義者:主張「自由貿易、開放科學和合作」。
節目中指出,美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對中國的重要性正在下降。美國僅佔中國出口的14%,佔中國GDP的3%。中國已經在歐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市場找到了新商機。因此,對美國而言,更難以接受的現實是,美國必須專注於「贏得更快的競賽」,而不是試圖放慢中國的腳步。
關於關稅,主持人提出,雖然在涉及國家安全的關鍵產業(如稀土磁鐵、鋼鐵和藥品)實施產業政策和關稅可能適當,但過度保護主義會導致消費者購買「價格過高」的「劣質商品」,從而「降低美國的繁榮和生活水平」。
節目也反駁了「中國公司通過竊取技術和政府補貼取勝」的說法。比亞迪高管否認獲得巨額政府補貼,而美國本身也為工廠建設提供補貼(如英特爾)和電動汽車稅收抵免。此外,特斯拉的專利是公開的,但即使給予福特和通用汽車等美國公司免費的知識產權(如特斯拉的公開專利)和政府補貼,專家們普遍認為它們仍無法立即與中國競爭。這種將中國成功歸咎於「盜竊或補貼」的觀點,實際上是讓美國「自欺欺人」,認為自身無需改進。
在移民政策方面,美國最近的政策限制了中國高技術移民,特別是大學層面的熟練移民。與此同時,中國推出了「K簽證」,邀請全球科技專業學生(甚至無需工作)前往中國的大學學習。這提醒人們,人才競爭已成為全球競爭的關鍵一環。
四、中國AI產業與風險投資環境
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國政府的五年規劃(如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明確將開源作為重點。這導致了中國AI市場中眾多開源模型的激烈競爭,而非出現壟斷者。
主要參與者:DeepSeek因其「智力品牌」和國家自豪感而備受關注。阿里巴巴旗下的Quinn在雲計算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約70%),使其在模型交付上具有天然優勢。字節跳動在消費應用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擁有與OpenAI應用最接近的產品。騰訊和小米的未來動向也備受矚目。
然而,中國的風險投資市場卻面臨挑戰。由於中國政府的政策調整(如對螞蟻金服、滴滴、營利性教育和遊戲產業的打擊)以及中美關係的緊張,西方投資者大量撤離,許多曾經活躍的美國風投公司選擇分拆或關閉了在華業務。同時,中國國內的風險資本,特別是人民幣基金,供應不足,且地方政府的參與帶來了不尋常的投資條款。儘管如此,中國的創業熱情並未減退,尤其是在深圳等城市,湧現出大量充滿活力的年輕公司。
五、結論:美國必須加速自身發展
播客總結道,美國正處於全球競爭的有利地位,但「決策至關重要」。與其「妖魔化」或「試圖在中國發展的道路上設置障礙」,美國更應該專注於「加速自身發展」,進行必要的改革,例如簡化監管、推動法律改革,以重新激發創新活力。
主持人引用《教父》中的一句話:「永遠不要恨你的敵人,那會影響你的判斷」。這意味著,美國應以務實的態度看待中國的持續進步,並從中學習。畢竟,那些最常在中國市場競爭的美國企業CEO們(如埃隆·馬斯克、黃仁勳、蒂姆·庫克和吉姆·法利)都對中國的創新能力和工程文化懷有極大的尊重。
最終的結論是,我們不能停滯不前,必須自我反思,迎頭趕上。這不僅關乎產業政策和貿易,更關乎美國社會如何重新點燃其建設和創新的動力,以在全球舞台上保持競爭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