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讀後:當真相被重寫,自由只剩反抗

S.Y. Gao
·
·
IPFS
·
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

一直以來,我都保持著閱讀的習慣。前陣子一口氣讀完了近代三大烏托邦小說:《我們》(We) — 札米亞金(1924)、《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 阿道斯·赫胥黎(1932),以及最讓我震撼的那一本 — — 《一九八四》(1984) —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近年越發少看小說。多數時候一頭栽入存在主義的世界,過往那些難以下嚥的理論跟毫無故事性的論文型著作突然變得清晰易懂,所以更加的把自己埋在裡面。

看了不少哲學著作,有時候你求知若渴的就怕漏了一些什麼,你急切的想找更多理論支持你對世界的理解。然後從這一本到下一本,有完全相同的概念也有些許的關聯,但你就是不想錯過一丁點。

然後我某天不知怎麼的查到這本書,Kobo Plus 居然有,而且翻譯的不錯,開始讀之後兩天直接啃完,根本不想留下懸念。

很少被一本小說震撼成這樣。

我們所知的一些都不是真的。你所相信的一切都是刻意為之。過去可以被變造,記憶可以被篡改。你的心靈和信仰乃至理念和想法全部都可以被監視被塑造。

《1984》某種程度上是一部預言書。放在某些極權國家則是一部危險至極的禁書,然而它卻真實的描繪了某些世界,在我的理解下最接近的應該是北韓。

它沒有所謂的拯救和希望,沒有世人幻想的經典小說情節,沒有誇張浪漫的英雄主義,在你眼前文字的字裡行間,你只剩一股純粹的恐懼,這一切或許終將成為現實。

歷史被篡改是無庸置疑的。你所熟知的任何歷史,也許根本從未存在過。永凍層裡頭的猛瑪象和深埋地底的恐龍化石、太陽系、宇宙、黑洞,還有我們所熟知的所有理論、氣候暖化、能源危機、人口過剩等等,也許是被精心算計,被組織過的,被美化過的,卻都是假的。

2+2=5,你怎麼能確定5是5還是4?我們賦予了4是4的意涵,就等同於我們賦予了邪惡是邪惡的意涵,善良是善良的意涵,心靈和語源如何被塑造,最終決定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不禁令我想起維根斯坦所說的「我語言的界限,就是我世界的界限。」
 “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

大洋國對語源的變造,忠實地實踐了這個概念,進一步改變人民對事物認知的視野。

《1984》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它把我一直以來的對於「定義」和「歷史變造」的想法具現化成精準到不能再更精準的文字。

結論是,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

這本書讓我接連幾天陷入深沉的思緒。
我們所信賴的「真相」,其實是由誰來定義的?
當一切記憶和歷史都可以被重寫,人的認知就像是被圈養在一個無形牢籠裡,任人操控。

更令人絕望的是,我們生活的世界,不只是小說裡的想像,多少日常的控制與操弄,正在無聲地發生著。
從媒體報導的選擇,到社群網路上精心設計的資訊泡沫,再到國家與資本背後的權力博弈,這些都是現代版的「大洋國」監控與操控。

我們慣性相信自己是在自由選擇,
但現實是,選擇被嚴密框架,意識被不斷塑造。
我們的恐懼、焦慮、渴望,無一不是這套系統的產物。

或許正因如此,當我越沉浸在存在主義的思考中,越意識到人的孤獨與荒謬,這種被看不見的力量拉扯著我們,讓人感到無比的無力。

但也因為這種無力,我才更想要透過寫作、閱讀、思考,拼湊出自己的一片真實。
也許真相殘酷,自由虛幻,前路茫茫,我依舊能在這片荒誕裡放聲吶喊。

這是一條孤獨又漫長的路。

《1984》是一面鏡子,照映出人類社會未來孤寂的暗影。真實與虛假,本就是相對的。絕對真實並不存在,反之絕對的虛假亦同。因此只能期待自己在一片虛妄之間,盡力尋找相對地真實。

自由意志或許不存在,
但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反抗。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