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觀察|被資本主義剝削的我們,所知所觀所感都只是資本增值的工具
只要感覺很糟糕的時候我就一直寫。
寫作的過程,對我來說是思緒的整理。用文字梳理我的情感,想法以及思考。在我敲擊鍵盤的過程之中,落下的文字是一塊塊磚,防堵我內心即將潰堤的情緒浪潮。
但說是「防堵」,似乎又太過冷硬。不管你的牆堆得再高,造的再固若金湯,若只是將一切的感覺屏蔽在外,不就猶如將腦袋插入泥地中的鴕鳥,只是落下了個逃避的心態。
那些情緒和感受總是會不斷湧現。只要我們一息尚存,就無法停止感覺。感覺引發情緒,越多的情緒只會漸漸積累成勢不可擋的海嘯。
人們總以為給自己造的心牆堅若磐石,殊不知若從不清理其上盤根錯節的苔癬植披,那土根早就深入牆縫,繃開磚頭,一回神發現這土牆早已千瘡百孔,卻為時已晚。
而初始只是涓涓細流,隨後便土崩瓦解。
然後就滅頂了。
那天在咖啡廳裡偶遇熟識的朋友。兩人一坐下就聊了快三小時。多少朋友平常除了回回對方社群上的動態之外,有時連通訊軟體都少用了。對話停留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前,你卻覺得自己似乎沒有落下甚麼朋友們的近況。
直到雙方以血肉之軀面對面,你才明白,先前你所見的一切都這麼表淺。
第一個發現我刪除所有社群的朋友是一個美國人。我猜他發現我刪除的原因是因為他一天之中總會傳三到五個迷因給我。這位朋友在台灣待了快十年,其中七年的時間在掙扎和痛苦之中,試圖完成他的博士學位。
因為這個博士學位,他持續看了多年的身心科,體重飆升,身心俱疲。直到他已取得學位的三年後,依舊繼續服用身心科的藥物。
我們這個時代,大致上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有去看過身心科的,另一種是即將要去看的。
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究竟將人的靈魂腐蝕的多透徹,多嚴重。
回到咖啡廳的朋友。是個家境富裕的二代。不過家教良好,為人溫文儒雅,沒有丁點驕矜奢逸的氣息。甚至可說是我朋友裏頭數一數二沒脾氣的。
富二代Y的一家我都熟識。二代Y的弟弟A幾年前開店,長輩二話不說買了間位於忠孝東路的店面給他們夫妻經營。更別說兄弟倆先後結婚,各自獲得了一份位於大安區中心地段的房產作為成家的禮物。
但你說他們沒有煩惱嗎?當然有。不過他們與我們的差異在於,不用為了生活愁苦。
法國經濟學家 湯瑪斯·皮凱提(Thomas Piketty) 於2013年出版的著作,《21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深刻的探討了關於資本主義所造成的財富與收入不平等的演變與機制。
他透過強力的歷史數據和現代經濟學理論針對全球的資本主義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和檢討。
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社會經濟(特別在歐洲)處於極端不平等的狀態之中,少數貴族階層掌握大部分財產。直到20世紀中葉因為兩次世界大戰與大蕭條導致財富重分配,中產階級裝大,因而使不平等短暫下降。而自1980年代以降,因著新自由主義時代的來臨,資本自由化和全球化,稅制鬆綁、不平等再次升高。
皮凱提發現,現今全球的收入與財富集中度正重回19世紀水準。
在資本主義中,資本不是為了滿足人類需求而存在,而是為了增值。資本(money)→ 投資 → 生產 → 獲利 → 更多資本。這種 M–C–M’(貨幣–商品–更多貨幣) 的邏輯,正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運作機制的深刻描述。
因此資本不是中立的,它會自我增殖並累積在少數人手中。
並且進一步透過繼承制度與金融資產讓富人世代累積財富,形成一般人難以跨越的資本門檻。也因富人的資本收益率高於勞工的收入增幅,使得貧富差距越來越難逆轉。
然而真正可怕是資本主義系統中的核心根源:
人的勞動本身變成了一種可以買賣的商品。
工人得出賣時間與能力換取薪資。這也是馬克思認為人被異化的根源之一。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在經典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1905)中,提出一個的核心觀點:
資本主義的興起,不只是經濟技術的演變,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產物。
而這種精神,來自於「新教倫理」,特別是清教徒的信仰實踐。
資本主義間接導致了
人們集體「焦慮性的勤奮」:我要用努力工作、節制生活、積累財富,來證明我是上帝所選的義人。
「工作被神聖化(Beruf)」:「努力做好工作」變成一種宗教義務,而不只是生計需要。
節制、儲蓄、再投資的美德:勤奮工作 → 賺錢 → 儲蓄 → 投資 → 再擴張 → 資本累積
因此資本主義精神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追求享樂,而是一種理性禁慾的生活方式。
它是一種制度化的自我克制,讓人把賺錢當作「道德任務」。
人人被經濟體系逼著生存。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則認為,資本主義不只是一套經濟制度,它是一種複雜的權力網絡,通過制度、知識和文化,內化在個人的行為和意識中,讓人們主動配合並強化這套系統。
現在看看,為什麼現代人這樣放任資本主義腐蝕掉我們的快樂?
在這套體系下,我們的時間、身體、思緒、情感,甚至自我價值,都被一點一滴剝削成資本的增值工具。
我們被迫不停奔跑,掙扎著證明自己的存在,證明自己的價值,證明自己「值得」。
卻很少有空間、時間,真正停下來感受自己的靈魂,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究竟活著是為了什麼。
這是現代焦慮的根源。
因此對我來說,寫作恐怕不只是防堵,它是對話。我在和自己對話,試圖穿透這片濃霧,找到一絲光亮。
即使未來依然艱難,至少我還有文字,還有思考,還有這股反抗的意志。
因為這是我唯一真實且能擁有的出口。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