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ony_Ch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心情日記|在兩個時區之間

Tony_Chan
·
·

最近幾天,我愈來愈感覺自己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時區裡。
打開電腦,映入眼簾的是西方世界一波接一波的 AI 消息:新模型發佈、對齊研究爭論、創投市場再度湧入資金,甚至連「AGI 倒計時」這種誇張說法,都在新聞與論壇裡不斷出現。
可是一旦關掉螢幕,走進亞洲的日常,迎接我的卻是另一個世界︰公共服務仍停留在紙張流程,現金依然是主流支付方式,對 AI 的討論多半還在「能不能幫我省一點時間」的層次。


割裂的日常

這種落差已經不是單純的「資訊差距」。它更像是一種生活節奏的錯位:
在西方,人們用 AI 的語言談論未來;在亞洲,社會日常卻還被傳統的小事牢牢鎖住。
我感覺自己像一個時間旅人:腦袋跟隨西方的節奏,心卻被亞洲的現實拖住,兩邊無法完全對接。


討論的落差

最讓我震驚的不是技術差,而是「話題差」。
西方媒體在問:AI 會不會改變民主制度?會不會引發戰爭?Alignment 如何解決?
而亞洲的討論常常是:AI 能不能幫我生成簡報?能不能幫我畫圖省下設計費?
兩邊的焦點,根本不在同一個層次。當一邊已經在想「文明會否改變」,另一邊還在討論「這工具好唔好用」,距離感不言而喻。


制度與文化的阻力

這不完全是能力差距。亞洲有極多聰明的人才,但制度與文化卻形成阻力。
創投環境保守,對失敗零容忍;政府規管繁瑣,進展緩慢;而社會普遍對新事物缺乏信任,總要等「全世界都用咗」才敢跟進。
這些選擇令亞洲看似穩妥,但同時錯失了與世界同步的機會。


個人的矛盾

身處其中,我經常感到孤獨。
腦袋每天被西方的新聞推動,像是被拋向前方;可身邊環境卻仍然停留在過去的節奏。這種矛盾讓我一方面覺得清醒,因為看得清距離;另一方面又覺得無力,因為沒有人想走快一步。


結語:距離的意義

我不知道這段距離最後會帶亞洲去到哪裡。
也許它會令這裡徹底錯過未來;也許它會孕育另一種節奏,不再追逐速度,而是尋找不同的道路。
但至少在此刻,我只覺得這份割裂太過強烈,像每天同時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已經奔向未來的西方,一個是還在掙扎於過去的亞洲。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