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種咖啡豆的意義

呂嘉俊
·
·
IPFS
·
近幾年我一直有留意香港種咖啡豆的情況,並從中發現了一種價值,或可說是香港農業的出路。香港種咖啡豆不是新鮮事,荔枝窩、上水、大帽山、粉嶺都有農夫種植,但在香港種其實不是一件易事。
Gary(左)和Mike各自用自己的專業,嘗試改善香港咖啡豆的質素。(圖片來源:*CUP媒體)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你們香港人種田來幹嗎?種出來的東西,夠養活香港人嗎?」經常聽到類似的聲音。說起來挺有道理,一塊田種出來的食物,只夠養幾個人,香港人口之多,單靠那幾塊田種植,有何價值?倒不如用來建房子,起鐵路,創造更大的經濟潛力。

這算不算是歪理呢?不能養活自己國民,難道就沒資格種田?等如我們有生產暖水壺,而你說這個暖水壺不能供應給全部香港人,那麼請你別再生產了。世上有幾多個國家,真正能做到自給自足不假外求?雖然她們有入口食物,但同時仍有自己的農產,有自家製造的東西,大概才是一個健全社會。

近幾年我一直有留意香港種咖啡豆的情況,並從中發現了一種價值,或可說是香港農業的出路。香港種咖啡豆不是新鮮事,荔枝窩、上水、大帽山、粉嶺都有農夫種植,但在香港種其實不是一件易事。眾所皆知,咖啡樹多生長在高海拔地方,日夜溫差大,要還原這種環境就得想辦法。知道好些農夫會在香港模擬高海拔地形,在咖啡樹旁種大樹遮蔭,或把咖啡樹種在河邊,創造出晚上陰涼的環境,令溫差更大。

我在 PMQ Coffee Agenda 認識了啡農 Mike 和 Urban Coffee Roaster 的 Gary,他們在 O Farm 種植咖啡樹已有幾年,產量不算多,2020 年是 3 公斤,2021 年情況相若,大約 3.5 公斤。2022 年似找到方法,產量增至 6 公斤,這個數字好像見不得人,數量連一家咖啡店的營運都不足夠。但 Mike 和 Gary 不約而同說出種咖啡樹的重點,並非要供應市場所需,而是透過種植做研究,作推廣和教育。

香港咖啡產業蓬勃,整個行業有不少人才,但不是每位咖啡師或炒豆師都可到外國的咖啡莊園實地考察。香港的咖啡園則可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親身接觸到咖啡果,並見證咖啡果由脫皮開始,到日曬水洗處理至炒豆的整個過程。特別是香港進口的多是生豆,咖啡師甚少接觸到最原始的果實,當他們有機會了解整個耕作過程,代表咖啡師們可從中思考生產線上的各種變化,在細節上微調,創造出一杯更好的咖啡。

閱讀更多:呂嘉俊:香港種咖啡豆的意義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呂嘉俊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香港種咖啡豆的意義

呂嘉俊
·
·
IPFS
·
近幾年我一直有留意香港種咖啡豆的情況,並從中發現了一種價值,或可說是香港農業的出路。香港種咖啡豆不是新鮮事,荔枝窩、上水、大帽山、粉嶺都有農夫種植,但在香港種其實不是一件易事。
Gary(左)和Mike各自用自己的專業,嘗試改善香港咖啡豆的質素。(圖片來源:*CUP媒體)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你們香港人種田來幹嗎?種出來的東西,夠養活香港人嗎?」經常聽到類似的聲音。說起來挺有道理,一塊田種出來的食物,只夠養幾個人,香港人口之多,單靠那幾塊田種植,有何價值?倒不如用來建房子,起鐵路,創造更大的經濟潛力。

這算不算是歪理呢?不能養活自己國民,難道就沒資格種田?等如我們有生產暖水壺,而你說這個暖水壺不能供應給全部香港人,那麼請你別再生產了。世上有幾多個國家,真正能做到自給自足不假外求?雖然她們有入口食物,但同時仍有自己的農產,有自家製造的東西,大概才是一個健全社會。

近幾年我一直有留意香港種咖啡豆的情況,並從中發現了一種價值,或可說是香港農業的出路。香港種咖啡豆不是新鮮事,荔枝窩、上水、大帽山、粉嶺都有農夫種植,但在香港種其實不是一件易事。眾所皆知,咖啡樹多生長在高海拔地方,日夜溫差大,要還原這種環境就得想辦法。知道好些農夫會在香港模擬高海拔地形,在咖啡樹旁種大樹遮蔭,或把咖啡樹種在河邊,創造出晚上陰涼的環境,令溫差更大。

我在 PMQ Coffee Agenda 認識了啡農 Mike 和 Urban Coffee Roaster 的 Gary,他們在 O Farm 種植咖啡樹已有幾年,產量不算多,2020 年是 3 公斤,2021 年情況相若,大約 3.5 公斤。2022 年似找到方法,產量增至 6 公斤,這個數字好像見不得人,數量連一家咖啡店的營運都不足夠。但 Mike 和 Gary 不約而同說出種咖啡樹的重點,並非要供應市場所需,而是透過種植做研究,作推廣和教育。

香港咖啡產業蓬勃,整個行業有不少人才,但不是每位咖啡師或炒豆師都可到外國的咖啡莊園實地考察。香港的咖啡園則可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親身接觸到咖啡果,並見證咖啡果由脫皮開始,到日曬水洗處理至炒豆的整個過程。特別是香港進口的多是生豆,咖啡師甚少接觸到最原始的果實,當他們有機會了解整個耕作過程,代表咖啡師們可從中思考生產線上的各種變化,在細節上微調,創造出一杯更好的咖啡。

閱讀更多:呂嘉俊:香港種咖啡豆的意義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