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物記憶法:日常生活中的小記憶幫手》

ming091309130913
·
·
IPFS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種情況:明明剛剛還記得要做什麼,轉眼間卻完全忘記。例如,洗澡前注意到手錶快沒電,心裡想著「洗完澡要去充電」,但等洗完澡後卻早已把這件事拋在腦後。這樣的狀況,其實不代表記憶力不好,而是我們的大腦在面對多工環境時,很容易遺漏原本設下的提醒。這時,借助一種簡單的技巧——「借物記憶法」,就能有效幫助我們記得那些容易遺忘的小事。


所謂「借物記憶法」,是指我們利用身邊的一個具體物品,作為「提示物」來幫助自己記得某件事。這個物品本身可能與那件事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我們透過「設定記憶連結」的方式,讓這個物品成為記憶的觸發點。以剛才的例子來說,手錶是「提示物」,而「充電」是我們想記住的事情。當我們對大腦下達一個指令:「等一下看到手錶,就要記得去充電」,就等於在腦中建立一個小小的記憶機關。等洗完澡看到手錶時,這個提示就會自動啟動,讓我們回想起原本的任務。

這種方法背後的原理,來自於心理學中的「提示性記憶」(cue-based memory)與「前攝性記憶」(prospective memory)。簡單來說,前者強調我們需要一個外在的提示才能喚起記憶,而後者則是我們記得未來要做某件事的能力。借物記憶法正是兩者的結合:用一個看得到的物品來提醒自己「未來要完成的事情」。


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這個方法的例子非常多。例如:把便條紙貼在門上提醒自己帶雨傘;把包包放在門口提醒自己明天要帶去上課;甚至將水壺放在電腦桌上提醒自己記得補充水分。這些都是將物品「借用」為記憶提示的方式。


借物記憶法的好處,是它簡單、實用、不需要特別工具,也不需要使用手機或鬧鐘等電子提醒。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訓練我們更有意識地與自己的記憶互動。當我們習慣用身邊的物品做為「記憶的開關」,不僅可以減少遺忘,也能讓生活更有條理。


總之,借物記憶法是一種將外部環境與內部意圖結合的記憶策略。它提醒我們:有時候,記住一件事,只需要在對的時間,看見一個對的東西。透過這樣的方法,即使面對再忙碌的生活,也能把重要的小事牢牢記住。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