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靜山篤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靜山篤書簡》道德經第69章!不敢為敵,不與為戰;不勝而勝,不敗而存!

靜山篤
·
·
道德經,67、68、69這三章是一部不為殺伐而設的兵學,是為了自守、為了護民、為了久長。慈者可勇,儉者可廣,不爭者可久。台灣若能持守此三寶,便能在強權之間自保,在動盪之中長存。我們無需高呼口號,也無須妄圖稱霸,只需靜靜活出道的姿態,自有大順可歸。

太一:

昨日午後,翻越溪谷,沿著濕滑的小徑深入林間,忽然闖入一處台灣獼猴的領地。林葉低垂,霧氣沉沉,我未發覺自己已進入牠們的界線。

一聲低沈的「Giat」響起,前方樹幹上一隻猴子直視著我,嘴微張,做出警戒狀。

牠不退,也不進,只是以姿態示警。

我放慢腳步、輕輕側身繞過,不急不躁,安靜地離開牠所守護的範圍。

再走幾步,我才驚覺——四周枝頭灌木間,十數雙眼睛悄然注視著我。

牠們並非孤猴,而是一整個小社群,在林間守望。

這一幕,讓我想起《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老子講的,不是兵法的技巧,而是一種「不戰之戰」的心法。

主者爭先,客者避讓;進寸者欲奪,退尺者避鋒。

這是戰爭中真正的謙卑:不爭先,不求勝,而求不敗。

猴群不主動攻擊,卻願意警示;不是出於恐懼,而是為了守護。

這正是「不敢為主而為客」的態度。

不是軟弱,而是節制;不是卑屈,而是對邊界的尊重、對生命的珍惜。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此為老子兵學的極致,四句合為一氣,皆謂無為而有力:

  • 行軍之際,不擺陣、不示威,謂之「行無行」;

  • 即使備戰,亦不張臂示敵,謂之「攘無臂」;

  • 面敵如無敵,不驚不懼,謂之「扔無敵」;

  • 雖握兵器,卻無殺意,謂之「執無兵」。

這種無形之兵,不露殺機,卻最難防範;不求勝,卻最終不敗。

這一章,正是第六十七至六十九章的高峰總結。

第六十七章言立德——三寶為本;

第六十八章言用德——德性之兵;

第六十九章則為應敵——不戰之戰。

三章連成小國的「自救三式」:以德立身、以德用兵、以德制戰。

太一,我常想:

若川普真有「道」,他不會高聲挑釁!以對決的姿態,高喊談判!

若習近平真有「德」,他不會在每一次挑戰中,關上對話之門,將壓制視為穩固。

兩人皆爭勝,皆爭先,而老子早已說明: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輕敵,不只是低估敵人,更是忘了自身之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 失慈,則無所不爭;

  • 失儉,則鋪張虛浮;

  • 失不爭,則陷入強權對抗之爭。

一旦失寶,即使軍強國大,也形如虛殼。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此乃最深之句。

老子說:兩軍對陣,最終勝出者,往往是那一方心懷悲憫之意者。

「哀」不是懦弱,而是悲天憫人;

「哀」不是畏戰,而是敬畏戰爭;

「哀」不是消極,而是清醒而堅定的保護。

獼猴那眼神,並非憤怒,而是慈守之哀;

牠的警鳴,不是挑釁,而是警示。

太一,這三章是一部不為殺伐而設的兵學,是為了自守、為了護民、為了久長。

慈者可勇,儉者可廣,不爭者可久。

台灣若能持守此三寶,便能在強權之間自保,在動盪之中長存。

我們無需高呼口號,也無須妄圖稱霸,只需靜靜活出道的姿態,自有大順可歸。

靜山篤 敬上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