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WencheW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閱讀筆記】她用五個親人的故事 說明種族歧視如何持續在美國南方「收割」黑人青年的生命—《我們收割的男人》

WencheWu
·
·
儘管只是一個家庭的寫照,《我們收割的男人》或許也以更生活化的方式,描述了那些在世界強權的表象底下,經常被忽略的醜惡。

這是我的故事,也是那些死去的男人們的故事。他們殺了我的兄弟,但書寫我們的故事的他們會是誰?

「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疫情前震驚全美的「佛洛依德事件」,讓世人再度看清美國夢底下種族歧視的真相,隨後延燒的抗議與示威事件,更是擴及到國界之外的其他地方。但除了鮮明的標語、群情激憤的遊行與示威活動,它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同時又暗示著怎樣的社會脈絡?儘管只是一個家庭的寫照,《我們收割的男人》或許也以更生活化的方式,描述了那些在世界強權的表象底下,經常被忽略的醜惡。

他們的死因有千百種 但背後的真正因素其實也只有一個

《我們收割的男人》是一本關於美國南方非裔族群的作品,作者潔思敏‧沃德(Jesmyn Ward)的家鄉——密西西比州,是一個有著悠久種族歧視的區域,甚至在近現代還會有人揮舞著支持蓄奴的邦聯旗。以身邊五個男性親友英年早逝的故事串連,加上自己的生長回顧,作者細膩地刻畫了美國南方非裔人士長久以來所面臨的困境,並且藉由這些看似獨立的悲劇,呈現出這些逝去生命背後所存在的巨大社會因素。

五個生命、五段成長記憶,《我們收割的男人》主要是由兩條時間線所組成,一條是由整個族群起源開始往前進、順向呈現作者從小到大的記憶;另一條倒敘的,則從2004年,也就是作者在那五年內所經歷的第五次男性親友喪禮開始,往回數著那些被死神收割的年輕生命。至於兩條時間線的交會,則是在作者的親弟弟約書亞被酒駕白人撞死的時間點,它們分別堆疊的情緒與鋪陳,也在最後的結尾終於爆發。

老實說,由何穎怡所翻譯的這個版本其實並不是那麼好讀,看似逐字翻儘管可能是為了更貼近原文,卻也導致文句變得破碎、文意也時也變得晦暗不明。但就算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感受到這本作品所帶來的衝擊力,並且更深刻地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論點。

看不到背後的關鍵 種族歧視就沒有停止的一天

用藥過量、車禍意外、自殺,這些生命的逝去表面上看似無關,但如果是用更大的歷史、社會框架來分析,則會得到完全不同的景象。缺乏社會資源、地方產業沒落、社福措施不足,最重要的還是長久以來的種族歧視風氣所導致的種種惡果,都讓美國南方地區的年輕黑人註定難逃「被收割」的命運,而他們的家屬只能夠世世代代為此感到悲痛。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書裡寫的是美國南方黑人的困境,卻也不得不讓人想到台灣部分地區的男性;背負傳統社會的期待,卻沒有足夠的能力與資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連帶只能把這份失落發洩在伴侶身上,同時刻意忽略自己在家庭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是巧合嗎?或許更應該說,這顯示了儘管每個人都有一定自主能力,但我們往往會因此忽略整體社會與各種背景所可能造成的重要影響,而該如何消弭這樣的社會階級差異,或許也是追求公平正義最關鍵的一環。

(本文與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reurl.cc/lYVLQj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