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子非魚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人生換線|如何緩解金錢焦慮?

子非魚
·
·
我為了緩解金錢焦慮,而犧牲了生命中什麼重要的東西呢?這樣的思考,能幫助我們重新審視人生與金錢的關係。

離職後,最大的焦慮往往來自金錢,因為失去了每月穩定的薪資收入。換句話說,如果有穩定的收入,便能大幅減輕金錢焦慮。然而,社會結構會讓打造穩定被動收入變得困難,迫使人們持續提供勞動力。

那麼,當穩定薪資不再,該如何另闢蹊徑?對我來說,最實用的方法來自斯多葛與伊比鳩魯學派所提倡的定期「體驗貧窮」。簡而言之,就是先刻意降低生活水準,再調整到自己可以接受的程度。這個概念也常見於極簡主義與斷捨離的書籍中,實踐起來並不困難。

這十幾年來,我也維持著「固定記帳」的習慣,讓我能清楚掌握每年的支出,進而推算現有存款還能支撐多久的生活,這也為我帶來了某種踏實感,所謂手有餘糧心不慌。

如果上述方法對你幫助不大,佛法中的「念死無常」提供了另一種觀點。亞洲社會常避談死亡,但我認為這反而加劇了金錢焦慮,讓人無止盡的延遲享樂。例如,許多人擔心退休金不足,這種「我還可以活很久,所以存的錢還不夠多」的金錢焦慮不僅會阻礙你享受自主人生,甚至可能在你兌現夢想之前,便已撒手人寰。有沒有可能,金錢的焦慮其實來自對死亡的逃避?

因此,應對金錢焦慮的激進解方,在於「規劃死亡」。就像有些癌症患者在得知生命所剩無多時,反而能更清晰地安排金錢與時間的使用方式,「有限性」與「意義感」密不可分。這種做法對一般人來說也許過於激進,但不妨試著思考與想像: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一個月、半年或一年,我會覺得不枉此生嗎?我為了緩解金錢焦慮,又犧牲了生命中什麼重要的東西呢?這樣的思考,能幫助我們重新審視人生與金錢的關係。

2025.07.05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