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創新三段論:Copy → Localize → Commercialize
在亞洲談創新,常常能看到一個熟悉的路徑:先複製別人,再在地化,最後盡快變現。
這套「創新三段論」表面上看起來合理,因為能迅速跟上潮流,也能降低風險。但問題是,它往往停留在別人的起跑線之後。歐美在回答「問題是什麼?」的時候,亞洲卻只是在問「怎樣改一點,快點賣出去?」
歐美的「問題驅動」
在矽谷或歐洲,創新的起點多半來自問題本身。
電動車不是為了「趕潮流」,而是因為能源與氣候問題迫切。
iPhone 不是因為「大家都有手機」,而是因為過去的手機在交互上受限。
這種思維背後是一種習慣:先問問題,再想解法。
解法往往需要跨領域的技術融合,也需要長期的基礎研究。這就是為什麼歐美的創新常常能定義一個產業,而不是只佔據一個市場。
亞洲的「Copy → Localize → Commercialize」
相比之下,亞洲常見的邏輯是:
Copy:看到歐美有什麼新模式,就先複製過來。
例子:外賣平台、共享單車、短影音。
Localize:根據本地市場做調整。
例子:支付方式、語言、行銷話術。
Commercialize:快速推廣,盡快變現。
例子:用補貼搶市佔、燒錢換規模。
這套模式確實高效,因為人口基數大,資金也願意砸。但問題是:當歐美已經在思考「下一個問題」時,亞洲還在競爭誰更快把「舊解法」推廣到極致。
後果:失去定義權
這種三段論模式有幾個後果:
被動跟隨:亞洲企業總是等著別人拋出題目,自己再解題。
短視效應:為了快速商業化,往往犧牲了基礎研究與長期積累。
缺乏想像力:創新被簡化成「誰執行快、誰資金厚」,而不是「誰能提出新問題」。
長遠來看,這讓亞洲缺乏產業定義權。即使市場規模驚人,也很難主導新的技術標準。
開放的疑問
亞洲創新不是真的缺席,而是習慣了「改良」而非「開創」。
這套「創新三段論」是否足以支撐亞洲在下一個時代站上舞台?
還是,我們需要學會更原始的一步:敢於提出問題?
因為,真正的創新不是「快點跟上」,而是「換一個起點」。
結語
Copy → Localize → Commercialize,這三步讓亞洲在市場上永遠不會缺席,卻同時確保了我們總在別人之後。要想改變,必須在這三段論之前,加上一個最簡單、也是最困難的步驟:Why?
